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好歌怎样大家唱(杨瑞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2日10:2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杨瑞庆

  歌曲源于群众,我国曾在群众歌曲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近年来,群众歌曲创作日渐乏力,尤其是新作极少,每每在合唱活动中,老年人张口是《长江之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少儿多是《歌声与微笑》 《娃哈哈》 ,而《两只蝴蝶》 《最炫民族风》一类俗曲更是不分场合和年龄地在上至七十下至七岁的群众间风靡。真正优秀的群众歌曲在哪里?一位基层音乐工作者对此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编者

  好歌怎样大家唱

童声嘹亮  王永琦童声嘹亮 王永琦

  当今歌坛,少有举国共鸣的新歌曲。即使出现了一些好歌,也只能在小圈子中传唱,难以广泛流行,“歌多声少”的现象还是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创作中产生了偏向,不是偏向了某一种群体,就是偏向了某一种风格,由于未能向“中心”靠拢,就难以产生轰动效应,就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群众歌曲。

  歌曲由歌词和旋律组成。音乐是歌曲的主体,更存在着千变万化的旋律形态,直接影响着歌曲的流行程度。只有在刚柔相济和张弛有致的对比处理中,才能使旋律产生美感,成为群众百唱不厌的好作品。

  写歌的目的就是投人所好,追求广泛流行的普及效应。如果歌曲属于“阳春白雪”只能和者寡,只有属于“下里巴人”的作品,才能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回顾歌坛,一些歌曲盛唱不衰,分析这些精品,难易程度适中、雅俗风度适中、高低程度适中,可以让高层次的歌者放低一些要求接受,可以让低水平的歌者提高一些追求接受,只有这样,歌曲的传唱率才会提高,才能彻底改变“好歌少唱”的尴尬现象。由于歌曲创作的愿景是广泛共鸣,成为热唱的群众歌曲,所以创作中既要符合音乐章法,更要兼顾各种群体的需求。

  为了能让歌曲走进千家万户,写歌时必须坚守“中庸之道” ,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高低兼顾

  歌曲的难易程度有高低层次之分。极限音区为难,中声音区为易;摇滚节奏为难,自然节奏为易;转调旋律为难,守调旋律为易;持续长音为难,中速短音为易。写歌时,既不能避难,又不能避易,只有兼顾,才会恰到好处。

  歌曲的演唱对象有高低层次之分,他们只能分别达到相应的难易程度。繁难的歌曲只是专业歌手的“专利”,为了满足这些高端演唱者的需求,只有音区达标,调高达线,才能让他们唱得过瘾,那么这种歌曲只能作为示范“样板”,业余歌手,特别是草根歌迷只能望歌兴叹。只有结构简短、旋律简单,体现群众性特点的歌曲,才有可能被趋之若鹜地追捧。

  但大多歌曲作者主要着眼于专业歌手,盼望让他们能首先声情并茂地唱起来,然后通过荧屏媒体或数码载体推介,只要是群众喜欢唱又唱得了的作品,就能流行起来。但有些歌曲虽然很好听,但太难唱,只能束之高阁,遭遇或昙花一现或孤芳自赏或制约传唱的命运,实在太可惜了。

  如歌曲《芦花》由著名歌手雷佳首唱后一鸣惊人,其音调委婉动听,节奏简洁平和,音区递进布局,照理歌曲平易近人,可以风靡歌坛,但就是最后那个太高的极限音,制约了许多爱唱又唱不了的歌迷,也因此降低了歌曲的流行程度。而《长江之歌》的最后结音由于曲作者灵活地处理成或高音或中音的两种不同版本,可根据演唱者的承受能力各取所需,就助推了歌曲的广泛流行。如果作者在写歌时能多为群众着想,融合中庸之道,疏通“瓶颈” ,才能使歌曲畅通无阻。

  但写歌并非一定要降低难度,去迎合低层次歌迷的需求。因为当代群众的音乐水平比过去已有大幅度提高,由于长期受到示范音响的熏陶,以前比较难掌握的摇滚节奏、变化音程、假声转换等,现在只要模仿跟唱也能迎刃而解。而且,文化建设中还有担当提高全民族音乐素质的责任,所以作品中适当糅合一些难点,还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开发作用。如《西部放歌》中的超高假音唱法, 《绿叶对根的情谊》中的变化音程旋律,虽然有点难度,由于旋律迷人,还是阻挡不住群众的学唱欲望,可以使业余歌手在不断追求中提高演唱水平。

  可见歌曲还有练声功能,如果在群众歌曲创作中适可而止地设计一些有点难度的旋律,经过反复“灌输” ,也有可能被群众掌握。当然,这种高低兼顾的正确把握,还需进行巧妙设计,才能达到高可就、低可攀的境界。

  雅俗共赏

  虽然艺术风格有雅俗之分,但不是高低级别的代名词。就是不要把属于高雅的艺术歌曲与高档次作品画等号,或反之。

  一般认为,适宜美声唱法的歌曲为雅乐作品,适宜流行唱法的歌曲为俗乐作品;学院派歌唱家演唱的歌曲为雅乐作品,民间艺人演唱的歌曲为俗乐作品;旋律形态复杂的歌曲为雅乐作品,旋律形态简单的歌曲为俗乐作品。雅俗之间虽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但可以用世俗眼光把歌曲分出雅俗两大阵营。一旦把歌曲划入雅乐范畴,那么歌曲只能局限在小圈子里,一定不会广泛流行。如果把歌曲划入俗乐,那么可能不会首先引发专业歌手青睐,同样也会影响歌曲的媒介和流行。

  为了能使歌曲让专业和业余的歌手都欢迎,创作时也必须坚持在高雅中融合通俗,在通俗中融合高雅,只要将歌风向中心靠拢,才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最大化。

  首先,尽量采用能引发大众兴趣的题材,少用抒发“小我”的个人情感,多用抒发“大我”的百姓情怀。如很多咏唱风花雪月的歌曲,难见群起唱响的场面;很多歌唱冷僻职业的歌曲,难见全民共唱的效应。但是这类歌曲不是不能写,要写就要兼顾雅俗渗透,常用的方法就是雅题材俗处理,俗题材雅处理,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如歌唱月亮的《十五的月亮》在军民相思的共鸣点切入,歌唱环卫工人的《美丽的心灵》从颂扬心灵美的角度切入,都有雅俗共赏的亮点,因此歌曲就能铺天盖地地流行起来。

  其次,尽量创作各种唱法都能演绎的作品,少用快速密集的节奏型,多用直抒胸臆的长线条。最鲜明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的会歌《我和你》 ,当面对来自全球成千上万首征集来的歌曲时,就选中了这首富有古典美的艺术歌曲,由于结构简练,节奏简单,音调简朴,不但知性精英欢喜,凡民俗夫也追捧。有些富有跌宕旋律线的民歌,也能吸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歌手去尝试,如《在那遥远的地方》 《小河淌水》等都不局限在民歌手中演唱。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创作民歌风的歌曲,如果少用“弯弯绕”的旋法,就能增加共鸣的群体。最近,歌坛上热唱一首蒙古族民歌《鸿雁》 ,不管用美声、民族、流行唱法,都唱得情意绵绵,音色琅琅,这条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雅俗共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要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讲得明白些,就是基调是高雅时不要写得太雅,基调是通俗时不要写得太俗。讲得再确切些,就是风格介于高雅与通俗之间为最佳。这些追求说说容易,做起来却有点难度,需要去不断尝试。只有雅俗共赏的作品,才能使歌曲辐射到更广阔的空间。

  老少皆宜

  只要一首歌曲能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就能唱响中国,风靡歌坛。如果从年龄特点去分类的话,可分成老年、青年、少年三个群体,一般认为,这三个年龄层由于存在着生理、兴趣、经历等不同差异,所以对歌曲喜好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老年由于气息已短,吐字欠灵,反应稍慢,所以喜欢唱一些速度中等,字位自然,音域不宽的歌曲,这些要求好像与少儿歌曲的要求相仿,所以人称老年人为“老小孩” 。只是老年人常有怀旧情结,如果题材还能引发美好回忆,曲调还能适应安详的少儿歌曲,老人也能照唱不误。如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歌声与微笑》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老年人至今常挂在嘴上。有些适合老年人演唱的歌曲,如《长城谣》 《爱我中华》《长江之歌》等歌曲,由于节奏平和,旋律不难,少年儿童也喜欢演唱。

  老少皆宜的歌曲,就要注意力度上刚柔相济,紧度上疏密相间,高度上跌宕相变,情度上张弛相对,这些要求虽然适用于一切创作歌曲,但更是老少皆宜歌曲的必备条件,除了题材上需要共通外,还需要音调节奏方面富有对比。当然这类歌曲的对比不需要强烈,只需微调就足矣。

  老少皆宜的歌曲从理论上讲似乎不可能,一般认为少儿需要童趣,老年需要沉稳,其实不然。当代老年人不再是老气横秋的精神状态了,也爱漂亮,也爱时尚,虽然已是退休年龄,甚至已值耄耋,由于生活幸福而充满活力,自然也喜欢唱一些具有朝气的活泼歌曲。少年儿童已被周围声场发达的成人音乐所感染,除了喜欢充满童趣的歌曲外,还迷恋具有共鸣诱惑力的成人音乐,虽有好心人制止,但存在着挡不住的诱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创作人员可以顺应这些与时俱进的追求,去创作老少皆宜的歌曲。

  创作老少皆宜的歌曲同样需要体现“中庸之道” ,就是把少儿歌曲写得稍有成人气息,把成人歌曲写得稍带青春活力。尽量在题材上贯通,音调上融通,这样就可以扩大歌曲的流行面。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一首老少皆宜的歌曲。题材表现上,因为不管少年和老年都有妈妈,演唱时都能抒发出真情实感;旋律表现上,因为不管少年和老年都喜好民歌风的旋律,所以歌曲能深入到所有人群的心灵中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