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王立群会是余秋雨第二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2日10:04 来源:深圳晚报 李福莹

  “王评委”首次接受独家专访

  王立群会是余秋雨第二吗?

  王立群: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做对了什么

王立群用手机发来他和李谷一在青歌赛上的合影,“我从谷一老师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播的成果”。王立群用手机发来他和李谷一在青歌赛上的合影,“我从谷一老师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播的成果”。
王立群王立群
(上图均为央视青歌赛视频截图。) 余秋雨(上图均为央视青歌赛视频截图。) 余秋雨

  从4月1日开始,停办一年的青歌赛在央视拉开大幕,本届青歌赛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明星讲师”王立群作为综合素质评委的亮相。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被称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王立群把这把“严谨温润”的火也烧到了青歌赛的赛场上,但与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相比,这个角色看来并不好当。

  自青歌赛一开始,王立群便成为争议的焦点。有人质疑他在点评过程中喧宾夺主,显示博学,点评啰嗦,有点像上历史课。有人吐槽他的点评不够幽默,“喊莫言来救场”。

  但更多人表示了对王立群点评风格的喜爱之情,他点评时说的不少妙语,正在被人们迅速转发。如“过错是暂时的遗憾,错过是永生的遗憾!”“命运就 像掌纹,虽然曲折,但是却可以自己掌握。”百度贴吧上还有网友在把他与同样当过青歌赛评委的余秋雨做比较,表示喜欢王立群的温文尔雅,谦虚谨慎,娓娓道 来。

  被各种吐槽、批评、争议之时,王立群始终保持着温稳的姿态,未做任何回应,也未接受过其他报刊专访。

  在记者的一再争取之下,4月10日,王立群首次露面回应争议,接受了深圳晚报的独家专访。他坦诚并坚定地表示:“我没有什么压力。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做对了什么。当评委就是要说话的,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点评风格亦不会改变。必须说的绝对要说。”

  对话王立群

  谁来青歌赛都会面临批评与争议

  深圳晚报:据您所知,央视为何会选择您来作为评委?

  王立群: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是3月22日、25日录制了《百家讲坛》的《宋太祖》第21集至24集,27日接到青歌赛组委会的通知参加今年 青歌赛担任综合素质评委时才知道有这件事,事前一点不知道。来后,才知道央视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请有关专家搞了题库。我担任评委,但不参加命 题。我相信一点:这么大的一个赛事,央视绝对不会不慎重选择评委。我知道的是:他们做了认真的选择,最后报请台领导批准。

  深圳晚报:我们知道,青歌赛综合素质评委这个角色并不好当。前几届余秋雨老师点评青歌赛时,就曾引起各种争议。王老师为何会接受邀请?有压力吗?

  王立群:谁担任青歌赛综合素质评委都会面临批评与争议,这是一个铁的事实。但是,这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平台。我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了八年,目的亦是传播文化。既然有这么一个平台,我当然乐意接受。至于批评与争议都是正常的,众口难调嘛。

  我第一天到会就在吃盒饭的地方见到李谷一老师。她一见面就喊:央视怎么把您请来了?太好了。快,快照个相。谷一老师立即拉着我在吃盒饭的地方照 了合影。昨天晚上上场前,谷一老师见我就说:我家老头子说你讲的“乐山乐水”太好了,请我代话感谢。我从谷一老师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播的成果。面对这样的反 映,你说我能不尽力干吗?

  压力肯定会有。但我在央视工作多年,早已学会将压力转换成动力。做好工作而已,公论自在人心。不是谁说什么就是什么。

  深圳晚报:与大学教室、百家讲坛相比,青歌赛的平台有什么特点?您的点评更注重什么?

  王立群:大学讲堂是分级的。对本科生,要系统向他们讲授一门课。研究生是让他们初步学会做学术研究。博士生是让他们做好一个课题,能够独立胜任 专题研究。《百家讲坛》是系统讲解一个个历史人物。青歌赛是声乐大赛,综合素质测试是其中的一个情节。这个平台的特点是:既要纠正选手的失误,又要传播文 化知识,而且是直播,没有改错的余地。

  无论选手答对或者答错,我点评的多是有文化含量的题目。比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八个字大多数选手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不了解。因此,这道 题一定要讲。要讲清怎么读,怎么理解,有何价值,这道题讲清楚了民族审美观的特点,非常重要。有些题虽无文化含量,但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比如“塑料”在自 然界可以存在多少年,它对环境的影响太大了,必须加以强调。

  点评是否幽默有视频为证

  深圳晚报:人们不免会把您与余秋雨做比较,有网友说:“喜欢王立群的温文尔雅,谦虚谨慎,细言细语,娓娓道来;而余秋雨则显得傲慢,甚至有时对选手进行挖苦,让选手很尴尬。”但也有网友表示,您的点评不够幽默,“喊莫言来救场”,您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王立群:秋雨老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家,也是青歌赛的资深评委。他的评论被定义为青歌赛的一道风景,深受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第15届青歌赛 更换综合素质评委,自然会引人关注。将我们两个进行对比,自在情理之中。至于我的点评是否幽默,有视频为证。平面媒体不报道不见得没有幽默。

  深圳晚报:您在点评时说了不少妙语,被人们迅速转发。如“过错是暂时的遗憾,错过是永生的遗憾!”这些妙语是即兴发挥吧。

  王立群:当然是即兴发挥。只有到了现场,看到选手的表现,心里着急上火,话就脱口而出。是不是妙语我不知道,但是对选手有帮助。组委会告诉我,他们将我的这些话用来培训尚未参赛的选手。

  不会改变自己的点评风格

  深圳晚报:有人质疑您在点评过程中喧宾夺主,显示博学,点评啰嗦,有点像上历史课;还有人说,您的学问和严谨态度没问题,但是少了思维的火花,畅想的魅力以及表述的诗意。您如何回应这种批评?

  王立群:如果说第一天点评崔护的那首诗,这个观点有可取之处。但如果拿第一天的一道题的点评概括我整整七天的点评,这合适吗?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

  我不知道我的点评是否少了思维的火花、畅想的魅力及诗意的表述。比如说:谈及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说:好多人只想收获快乐,不想与忧伤相伴。实际上,不管快乐,还是忧伤,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财富。当一切逝去之后,它们同样值得我们怀念。

  谈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我说: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可笑、可叹、可悲又可敬的人物。孔子就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他一生周游列国十四 年,到处宣传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理想注定不能实现,以至被人讥讽。“知其不为而为之”,孔子的这份坚守与坚持,让我们肃然起 敬。

  还有一些题目的点评因为时间关系我省略了,借此机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有一道题讲陆游《钗头凤》与沈园的关系,我打算这样点评:陆游与唐琬的悲剧婚姻说明: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相隔,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朝夕相伴。

  深圳晚报:被各种吐槽、批评后,您感觉压力大吗?会否改变自己的点评风格?

  王立群:没有什么压力。我可以告诉你:这段时间我吃得香、睡得沉,每天都是一觉到天亮。你们在电视上看我脸上红光满面的气色就会知道。因为当评 委这活很累。每天晚上回来,都会感到有些疲劳,所以睡得特香。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做对了什么,哪些应当适当地放,哪些应当适当地收。但我不会不 说,因为当评委就是要说话的,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点评风格亦不会改变。必须说的绝对要说。

  深圳晚报:您在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时,我看到很多评委也在认真听,徐沛东老师说“长知识了”。但您似乎说了一句:“有的观众感觉不耐烦了,但该说时还是要说。”这句话有些意味深长。

  王立群:沛东老师是一位可以深交的好朋友。我们俩每天下午4点钟左右到电视台,第一件事就是看试题,此前我们完全不知道今天有什么题。接下来是 分任务。哪道题沛东老师讲,哪道题我讲。至于发言的先后顺序,都是现场随机而定。接着是仔细想想怎么点评,确定每一套题需要重点点评的题,一般都是文化含 量重,或者是非常必要的题。选手的回答千变万化,你想都想不到,所以,还得有一些临场发挥的题目。

  “乐山乐水”这道题的文化含量较重,我说那句话是想提醒观众朋友,“乐山乐水”还是值得听一下的。有些观众只想听歌,有些观众只想听文化素质题,而且全家一块儿答。这是兴趣点不同,很正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