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面向日常的语言之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2日09: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艾 玛

  春节前夕,我买了几棵风信子种在花盆里,室内温暖,风信子很快就开花了,香气扑鼻的花束沉甸甸的,把花茎都压弯了。于是,我到楼下一棵光秃秃的丁香树上剪了一小段枝桠回来,将风信子的花束撑了起来。过了几天,我意外地发现这段干枯的丁香树枝竟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惊喜的我连忙喊家人过来围观,大家都很惊奇,儿子甚至建议换个大点的花盆给它,期待它可以长成棵小树。婆婆过来看了一眼,淡淡地说:“别抱什么指望,没根的东西,佯活罢了。”果然,过了几天,那些嫩绿的新芽开始打蔫,很快就萎谢了。

  这件小事一直令我难以忘怀。婆婆说的是山东临沂方言,从这方言中冒出的极具古典意味的“佯”字,令我有些惊喜,仿佛是不经意间与一位古代的绅士迎头撞上,他沉静内敛、言语简洁,却又耐人寻味。我不免又由此联想到长沙方言中的“策”,形容一种诙谐有趣而智慧的闲侃,以及我家乡方言中的“奢”,用来描述一个人想方设法地爱漂亮,麻袋上也要绣出好花。它们都简洁到只有一个字,一个字,就能准确、细致入微地展现生活中复杂的现象与情感。

  没错的,日常生活是语言的故乡,那些最简洁传神的语言活得最长久。我开始学习写小说以来,也曾试图将古汉语的简洁与节奏感运用到写作中去,人类的语言是那么的神奇,它与现实世界的纠缠远非我能想象,我慢慢发现,有时候,逝去的我们已经很难找回来。而且,仅仅依靠语言本身的简洁与节奏已不足以描述这多变而复杂的现实世界,不足以用来想象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曾无数次地被告知,司汤达通过时不时读读《拿破仑法典》来获得语言的准确、凝练。这个故事被用来证明法律语言的冷峻、简洁、准确并不必然压缩人类的情感与领悟的空间。法律语言要应对现实世界的问题,而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想象的世界,但事实上,我们很难将它们清晰地分开。也许正如现实世界的一切也常常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一样,语言的准确与模糊、简洁与繁复、纷杂与节奏,都是彼此纠缠、互为支撑的,它们只是恰到好处地在日常生活中生长而已。

  我承认自己多少也算得上是个日常语言学派的追随者,姐姐邻居家的姑娘不中意父母托人介绍的家境良好的高个子男友,幽怨地对人说:“高有什么用呢?只会比别人更容易撞到脑壳。”这样的话语常常令我听得失神。维特根斯坦曾批评哲学家对日常语言的片面理解造成了他们的“偏食”,即他们只用某种类型的东西来滋养他们的思想。我也常常问自己,对日常语言,你领悟到了多少?

  也有人曾发问:“倘若哲学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重大问题的思考,那么研究哲学又有什么用呢?”窃以为这样的诘问也适用于写作的人。语言来源于生活,倘若它不能艺术地回到生活中去,并改善我们的生活,那么写作又有什么用呢?就像原本干枯的丁香树枝,一时间吸收到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只能催生树皮下的芽胞,但是没有深入土壤的根,它也就失去了与土壤的联系,剩下的就只是萎谢了。临沂方言中的这个“佯”字,现在我们在写作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显然,它在生活中活得比在书本上更长久。(艾  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