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旧体诗又成新时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9日09: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蔡世平

  血脉健旺的旧体诗词

  旧体诗词是中华文脉的重要一支。它与多种艺术形式一起,形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河流,铸成中华文化精神,滋养了华夏民族。而旧体诗词又是历史最久远、普及最广泛、影响最深入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文人谱系里,诗人词人无疑也是人们知道得最多、最熟悉与最亲切的。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东坡、李清照……只要稍具中华文化基本知识的人,随口就能说出七个八个来。这些诗人词人无疑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遗产。

  旧体诗词根须深深扎进中华文化厚土。旧体诗词总是以它唯美的形式追求和引人向上的精神传统,以它活泼灵动而又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抚慰人们的情感,推动中华历史的文明进程。

  如果说20世纪最后20年是旧体诗词的复苏期,那么进入21世纪,伴随中华民族复兴,分明看到旧体诗词复兴在望。新世纪到来的10年,旧体诗词承接上世纪末叶的发展势头,继续向前推进。不仅诗人和作品数量逐年扩大,诗词刊物逐年增多,作品质量逐年提高,诗人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80年代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到今天老、中、青结合,年轻人比例不断增大。更有不少自由体新诗人转笔旧体诗词,如贺敬之、丁芒、刘章、高洪波等。小说家、散文家钟情旧体诗词,如王蒙、肖复兴、王充闾、熊召政等。用手机、微博写作诗词、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更是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如今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总会员已达2万人,加上各省市县的分学会和诗社,会员数已破200万。适应这一时代需要,隶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也于2011年成立,旧体诗词有了体制内的第一个国家户口。今天,旧体诗词诗人和诗词作品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当代旧体诗词已经得到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一些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开始收入当代诗词作品。旧体诗词和自由体新诗比翼双飞、共生共荣的友好繁荣格局初步形成。旧体诗词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成为当代中国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

  旧体诗词的当代价值凸显

  旧体诗词在今天显示出崭新的时代活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不仅看到古典诗词的道德教化功能,励志成才功能,美育生活功能渗透到家庭、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今人的诗词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已经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文明进程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者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巨变。诗人以饱满的家国情怀、激越的精神情感、热切的创作欲望创作诗词,表达心中的喜悦,反映时代的变化,张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不能不看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作品是今天旧体诗词的主流。

  时代给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厚条件和精神养料。新的生活、新的观念、新的语言、新的文字,给旧体诗词以极大鼓舞。人们欣喜地看到,汉字在今天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放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辉。在全面开放、飞速发展的今天,诗词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同时,旧体诗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凝聚力。旧体诗词在提纯民族心智、回归精神家园、和谐社会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当代语境下的旧体诗词写作

  时代对诗词写作与欣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旧体诗词蓬勃发展的今天,增强其文学性,培育诗词的大众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面貌,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今天的旧体诗词就应当呈现新的时代特征,适应读者的阅读欣赏口味。 

  如何坚持“求正容变”,处理好“新”与“旧”、“变”与“不变”的关系,是诗词写作需要面对与破解的一个时代课题。

  既然是旧体诗词,那么就要坚持平仄格律标准。这是基本要求。如果放弃了这个起码条件,旧体诗词的骨架也就散了,就不成其为旧体诗词了。由平仄四声、格律规范而创制的旧体诗词,极端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美质,深受华夏民族的喜爱。这是旧体诗词的“旧”与“不变”的一面。

  旧体诗词既是汉语言文字的直接产物,但同时又是农耕文明的伟大成果。今天,从语言文字层面上说,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从生产生活层面上说,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取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代的巨变,是对今天旧体诗词的考验与挑战。应对并赢得这场考验与挑战,就能赢得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应当看到旧体诗词写作的思维惯性和传统覆盖力、渗透力仍然是十分强大的。以至今天不少旧体诗词写作者,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愿意看到这种巨大变化,仍然顽强地坚持旧体诗词的传统写作方式。有的甚至极端地认为越古雅越好,不容有丝毫变化。这样的写作,事实上妨碍了旧体诗词的时代发挥,也影响了旧体诗词的时代张力。

  传统既是营养,也是包袱。吸收营养,卸下包袱才是正确的态度。对于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者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要深刻认识时代的发展变化,大胆地从旧的语言体制内走出来,适应在当代语境下的旧体诗词写作,完成旧体诗词从语言文字到表现手法,到精神质地的时代转型。这便是旧体诗词需要坚持的“新”与“变”。

  让生命气息在文字里流动

  旧体诗词写作由农耕文明的“得心应手”至今天的捉襟见肘、词不达意,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旧体诗词栖息的土壤,似乎变得越来越贫瘠,越来越陌生。

  我们要看到,人可以改变生产条件,但人无法根本改变自然,大自然仍然超越人而存在着。把眼睛放大里看,放远里看,我们居住的星球,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要改变的,只是观察世界的那一双眼睛和感知世界的那一颗心灵。发现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吸取爱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任何时候都是诗词创作必须的。

  不管生存方式如何变化,人,始终是诗词写作的主体。把人写活了,也就把诗词写活了。不妨试试如何在诗词写作中加大自然之“物”,减弱人造之“物”。诗遇水土,遇风霜,遇日月,就能活起来。人心就是诗心。诗心就是自然之心。人的喜怒哀乐是一定要表现在生活里的。把人的喜怒哀乐写好了,就把诗写得抑扬顿挫,生意盎然了。因此,让生命气息在文字里流动,贴着生命写作,而不是盯着物写作,就能写出活态的诗。对于今天的旧体诗人来说,要紧的是如何把“旧”写“新”,把“新”写“活”,这也是旧体诗词的“变”与“不变”。

  (作者为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