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父女情深——清明遥祭父亲周汝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7日10:29 来源:天津日报 周伦玲
本文作者与父亲周汝昌本文作者与父亲周汝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是欧公《破阵子》中的词句。中华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可是在这最堪留恋的清明时节,思念父亲周汝昌的那一颗心让我梦系魂牵。

  岁月不居,时间飞逝,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我分明感觉到,父亲没有走,他还与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分享他老人家晚年的天伦之乐。

  我排行老四,是最小的女儿。听母亲说,我出生后,爷爷见了,高兴得逢人便说我长得跟父亲一个模样。最为蹊跷的是,我的出生日竟然也被安排在与父亲同一天。应该说自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便沾了父亲的大“光”——每逢诞辰,别人为父亲祝寿,我也没有“虚度”。

  父亲的生辰是农历的三月初四,前一日三月初三为蟠桃会。父亲有一段佳话,曾戏谑自己是“昨日蟠桃会上人,连宵谴逐落兹辰”,说自己是被王母娘娘贬到人世间,故落世已为次朝矣。因为我与父亲同诞日,父亲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上巳连朝锦绣春,我辞王母降红尘。

  不知小女缘何事,也做蟠桃会上人。

  如此看来,我们的父女深情定是不同一般。

  我时常忆起幼小时,父亲给我扎起两根小辫子的模样,回忆父亲带我游蟠桃宫、逛庙会的乐趣,遥想父亲示我如何抄写楝亭资料的兴奋,体味父亲教我如何面对人生的坚强……那一幕幕的往事亲情总是浮现脑中,挥之不去。1969年,我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延安插队,才不得不和父亲分开。1979年,濒于目盲的父亲希望我能回北京做他的助手,这一请求很快得到胡耀邦同志的批示。1980年,我终于回到北京。自此,就再没离开过父亲,一直陪伴父亲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

  记得进入上世纪80年代,父亲六十出头,恰同今日我的年龄一般。那时,父亲“枯木逢春”、“风华正茂”,他的文章连篇累牍,他的著作日渐高垒。有人说,父亲80年代走向辉煌,我却说,80年代才是他的起步。不是吗?自此后,父亲挥毫不止,出版了60多部著作。父亲的才华、父亲的风骨、父亲的为人、父亲的魅力……通通烙在我身心的深处。我发誓为了父亲,一定要精心地守护,百倍地付出。

  父亲晚年目疾愈来愈重,终于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但父亲目盲心明,老骥伏枥,勤奋不已,每年还能出版两三本新书。他的坚韧毅力,他的不阿精神,感染着我也必须催马加鞭,为父亲做得更好。父亲常常以诗言志,抒发抱负与情怀,内中有时也流露出对我的一片爱怜与鼓舞:

  著书岁月千秋志,伏枥心期万里游。

  灯下吟诗谁打字,女儿劳累未能休。

  我尽力收集整理出版父亲著作,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写下一首诗赠给我,诗曰:

  残篇断稿太纷纭,助我编成百卷文。

  人赞中郎真有女,深惭比古仰高芬。

  父亲的晚年很幸福,他始终享受着儿女带给他的天伦之乐。我们五个子女一齐上阵助父亲著书,我们五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直围在九十多岁的老父亲身旁嘘寒问暖,这是父亲得到的最大满足,也是他人无法享受到的快乐。这种愉悦心情时时流露在诗句中,仅举一首以为佳例:

  淑景阳和清且嘉,韶光一片好年华。

  九旬不老兴隆世,五秀齐全孝顺家。

  闭户著书心坦荡,叩扉投札语矜夸。

  竹木双星来祝寿,也惭王老卖甜瓜。

  今年的清明到来了。这一次父亲没有在我们身旁。可是父亲写下的清明诗,还在耳边萦绕:

  阳台小立过清明,好鸟相怜送语声。

  物我同怀难间隔,春风浩荡遂群生。

  心祭亡亲酒不供,坟园无地任西东。

  人言郊甸万车马,有谁赞香一室中。

  我站在父亲遗像前,默默凝视着父亲,我想告诉父亲:心祭亡亲酒定供,坟园觅地万安终(父亲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人言郊甸聚车马,五子跪拜共心声。

  万安山,是北京入西山的门径之地。父亲早年远游过万安山,那是因为他确信曹雪芹的足迹,还在西山,曹雪芹的身形,兀自往来于穿花渡柳之间。我们最终选定父亲充满感情的这处地方,想父亲定能颔首快慰。

  最后,我把建临弟的一首《清平乐》,以及贵麟弟与之唱和之词一并录在这里,以告慰父亲:

  神瑛陵墓,莽莽西山路。苦海情空苍碧处,离恨赤瑕宫驻。谁能留住春风,凭它飞舞飘零。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尽清明。  西山陵墓,望断天涯路。旷世知音相聚处,解味芹溪同驻!海河无语东风,魂返故里飘零。杜宇声声归去,伤心泣血清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