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艺评论面面观(张运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3日10:00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运贵
满口喷香——有感于某些文艺评论 王荫华 画满口喷香——有感于某些文艺评论 王荫华 画

  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文艺批评和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原来半死半僵的文艺批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并日趋活跃。但是,文艺批评领域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文艺批评队伍散乱、文艺批评标准无序、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被弃置、真善美批评标准无人问津,一些批评家对权贵阿谀谄媚、与世俗同流合污、批评过分商业化、友情化等等,这些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彻底改变,很难。文艺批评界自身又山头丛生、派性当道,良莠杂存、真假混淆,有一些人,对讲真话、讲心里话的批评,竭力绞杀,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敢讲真话、愿讲实话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出重拳、下猛药,不下大气力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的短时热闹、长期沉寂现象,极难改变;读者对文艺批评的淡然与冷漠,难免依然长存。

  目前,全国的文艺批评,概括起来,存在“十多十少”现象:一、赞扬多、批评少;二、复述多、分析少;三、就事论事多、理论归纳少;四、直观感悟多、逻辑推理少;五、空泛描述多、准确定位少;六、捧杀打杀多、实事求是少;七、评名家名作多、评无名作者少;八、书本理论多、创新理论少;九、思想内容评说多、艺术表现剖析少;十、生搬硬套西方思潮多、结合国情活学活用少。

  我对文艺评论的现状,进行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产生了一些独立看法。这些独立思考与看法,其内容涉及文艺评论的各个方面。有一些看法比较大胆,个别看法可能片面。随想随记,现经整理、修改,题为《文艺评论面面观》 ,特提出来请方家赐正。 

  文艺评论的现状

  要改善、加强、发展文艺评论工作,首先应检审当前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的现状。就我观察,近年的文艺评论工作,有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就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不良的文艺评论现象:

  (一) “克里空”评论。有些文艺评论,名为“文艺评论” ,实为没有“文艺”的“评论” 。评论工作者根本不认真阅读文本,只随便翻翻作品的前言后记、章节标题、或开端与结尾几页便妄加评说,满篇尽是一些空话或者时尚词语。真正回到文本,认真研究文本,从中提出中肯意见的评论太少。有的更是装酷,无视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语境,乱搬西方的名词术语,显摆各种主义,对我国文艺创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胡乱评说、乱贴标签。这种挂评论某部作品之名,行乱贴不着边际的、空泛的西方文艺理论标签为实的“文艺评论” ,除了表明作者的无知或一知半解之外,无任何真正价值,于作者与读者均无助益。

  (二)广告式评论。有些文学评论,对作品没有认真研究与思考,通篇除了内容复述、美言赞颂、胡乱吹捧之外,与所评作品的生活内涵、思想意蕴、艺术表现、审美价值,毫无联系,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新闻报导、广告宣传。这实质上是红包评论,即拿人钱财,替人销书,借“评论”为作者做广告,给作品搞推销。这种评论,是自伤评论家的人格与文格、自毁评论家的形象。

  (三)小视角评论。所谓“小视角”评论,就是说评论工作者缺乏理论准备,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思考不深,起点太低、视域狭窄,只拘泥于作品的具体描写,除了复述原著的故事情节和基本内容外,既无“评” ,也无“论” 。这种“评论” ,缺乏理论思维,缺乏认真发掘,只不过是原著的内容提要,于作者与读者没有丝毫助益。

  (四)人情评论。有些文学评论,大多因为文友、朋友、亲友、师友,或者领导、权贵等等出了书,要求“美言几句”而作。这种文评不是不可以写,如果实事求是,像鲁迅所说:“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于友人并非没有帮助,于读者也并非没有助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评论家只看作者的地位、名气、官位、友情,而无视作品的质量、水平与客观效果,脱离文本实际的具体价值,拼命注水、添加膨大剂。随意拔高、一味吹捧、竭力美饰。文章发表后,有自知之明的作者未必满意,而有识别能力的读者,便会质疑评论家的人格与文德。

  (五)香水评论。有些文艺评论,只管给作品喷香水,只说好,不说坏。这并非完全碍于人情,大多是害怕搅入纷争。这些年来,有些文艺家养成了骄、娇二气,只准别人说好,不准别人说坏,如果谁指出了他作品的问题,便会与你撕扯个没完没了。同时,在文坛之中又有形无形地形成了一些山头和圈子。各个山头与圈子中人难免“党同伐异” ,一旦见着不同意本圈之观点、批评本圈同仁之言辞,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别人划入“对方势力”范围,轻则驳难、反击;重则挞伐、攻击。本来,文坛中的正常论争是好事,有利于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但如此之举并非正常论争,而是无聊的团伙争斗。于是,有些评论工作者为了明哲保身,减少麻烦、避免无聊的纷争,只好光喷香水了。

  (六) “苦肉计”评论。有些文艺评论,属于“另类” ,就是有意搜罗、扩大、延伸一部作品的不足与缺陷,然后摆出无限夸张的架势,以危言耸听之言词加以鞭挞、痛斥,让读者感到它是十足的坏作品。乍看,俨然像是一棍子打死;细察,却并非如此。原来是作者与评论者精心策划之举,评者与被评者,多为哥们儿。为何?因为今天的好作品如林,有才华的作家成群,而一些平庸之辈的平浅之作极难出名,于是,便借用《三国演义》中的“苦肉计”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把作家与作品“打”出名。恰好,今天的读者之中,有一些人颇具逆向思维,越是好评如潮的作品他越不看,专门寻找那些不好的、挨批判的作品读。这一招有时候还真灵,骂者与被骂者都能同时出名,还可能获得一定的销售回报。这种文艺评论,实在难于用一个准确、恰当的言词冠之,我姑且把它称为“周瑜打黄盖”式的“苦肉计”评论。

  文艺评论的现状还可以举出若干,现仅举六例,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以便促使我们的文艺评论逐渐走入正轨。

  我国为什么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

  我说的专业文艺评论家是指无官无职,无业无位,专靠写评论文章为生之人。在我的观察中,中国现当代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没有专门端文艺评论碗、吃文艺评论饭的人,即使在文坛上非常活跃、非常有成效、非常有声誉和影响的一些评论家,也并非专业文艺评论家,大多不是大学教授、报刊编辑,就是研究机构人员,或者是文艺职能部门的官员。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想了一下,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之所以一直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其原因有四:

  (一)在我国,搞文艺评论不能养家糊口。我国现当代,靠文艺评论既养不活自己,更别想要养活家人。近现代,中国的文艺评论历来不受世人重视。准确地说:只是口头重视,实际上不重视。其具体表现是:发表园地少、稿费特别低、出版文艺评论集难,即使出了,也无人重视,谁愿意干这种只有播种而无收获,或收获甚少的工作?

  (二)在我国,客观环境不适宜搞评论。不论搞何种工作,都应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净化文艺评论的环境,主要是净化社会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搞文艺评论,不受重视也罢了,但常常还会受到讥讽、欺辱。如:对作家、作品说好话,就有可能被讥讽为是“吹喇叭、抬轿子” ;指出作家、作品的不足,又会被视为“抓辫子、打棍子” ;好话坏话都说一点,又会被嘲讽为:事故圆滑,“卖润滑剂” ,如此等等,说真话的评论家少得可怜。评论家的唯一出路便是:不说话,或者少说话。要说,只好说两种话:一种是说一些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话,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不仅不会受到讥讽,说不准还会获得一个“高水平”的赞誉;第二种是摆弄一些外来术语,说一些模棱两可、不明事理的话。这样,既可以明哲保身,又不会落下骂名,何乐而不为?当然,这种评论很少有人喜欢。

  (三)在我国,搞评论的社会名声不佳。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只有不会搞创作的人,才会去搞评论;搞评论是拼凑,搞创作是创造;搞创作是形而上,搞评论是形而下,等等。甚至还有人说:评论家是由作家养活的,没有作家,评论家就会饿死。所以,一些本可以搞评论的人,如果不是业界指派的硬任务,或者哥们儿邀请的“友情出演” ,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一心一意、心甘情愿地去背这个让世人斜视的十字架。

  (四)在我国,多数评论家缺乏独立人格。中国现当代的文艺评论家,受政治与流行思潮影响太多、太深;受友情影响太浓、太重,职业道德很不理想。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者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政治与流行思潮的影响,文章的政治味太浓、时效性太强、侠义气太重、帮派气太多,没有真知灼见、难见个性话语、极少独特创造、缺乏人格魅力。如此评论家,怎么能成为真正的评论家?怎么可能会长存文坛、产生深远博大的影响?

  基于上述四种原因,要改善与发展文艺评论工作,实非易事。我个人认为:要真正改善与发展文艺评论工作,首先是要改善文艺评论工作的社会环境,要从深层次上解决对文艺评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要重塑文艺评论工作的形象;要妥善解决评论与创作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评论工作者应大力加强自身的修炼,塑造好自己的美好、独立的人格,提升文德、匡正文气,给社会、给作家留下美好的印象。若能如此,文艺评论工作的改善与发展,尚能指日可待。

  文艺评论的“媚”与“重”

  众所周知,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人之双臂,缺一不全,缺一不可。文艺创作较文艺评论繁荣,文艺评论相对滞后,原因众多,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文艺评论人员的观念存在某些误区,评论工作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时下的文艺评论而言,较为突出的是存在“五媚”与“五轻”现象。要使文艺评论快速发展、全面繁荣,纵然有许多工作要做,而破除“五媚” 、树立“五重”则是一项紧迫工作。

  何为“五媚” ?“媚权势” 、“媚钱财” 、“媚名人” 、“媚时俗”“媚友情” 。“五媚”早破去一天,文艺评论早健康一天。在坚决根除“五媚”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倡导“五重” 。

  何为“五重” ?

  (一)要重新人。文艺评论应用主要目光去关注新人新作,对新人好的新作,应多评论、多帮助、多指导,使他们快速健康成长,以增加文艺界的新鲜血液。新人,一般眼光新、视角新、生活基础扎实,又少受文坛陈规陋习约束,往往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文坛的未来。

  (二)要重未名。即认真重视目前尚未出名,但已经有较多较好力作问世的人,以及创作尚不丰硕,却有良好创作倾向与预期的人,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当机会,走健康成长之路,正像鲁迅先生对待未成名作家那样:热情关爱、认真指导、大力发现佳作或佳花的苗,勤浇水、多培土。

  (三)要重发现。所谓发现,就是说应从众多文艺新军中发现、发掘出有巨大潜质、潜能的作者,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指导、重点帮助、重点培养,解放他们文艺创作的“生产力” ,使他们步履坚实、沉稳,逐渐成长为文艺大树。19世纪俄国文坛有一句名言,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应“从文学的黑暗王国中发现出一线光明来” 。今天已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时代,我们要发现那些深藏在芳香泥土中的“星火”来,让它们把我们的文坛照耀得更加灿烂。

  (四)要重创新。要重视作家作品的各方面的创新,诸如: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文学创作,重在一个“创”字,就是要创造、开拓、发现、出新。鲁迅说:文学“以独创为贵” ,“依傍和模仿,绝不能产生真艺术。 ”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说:“下笔要我有我法”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文艺创作如果搞成“文艺制作”或者“文艺制造” ,那是文艺和文艺家的悲哀。评论家的职责就是发现、揭示作家的各种创新,加以肯定与褒扬。

  (五)要重个性。评论家应使自己的评论具有个性。既要选择有个性之作,又要写出有个性之文。不要千篇一律、万部一腔,老是讲“六话” :老话、套话、大话、空话、假话、废话。评论,应该讲出评论家的真心话,讲出个性话。这样的评论才有价值,才有特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