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清明扫墓为逝者点歌科学吗?(怡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1日10: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怡梦

  【事件】清明将至,南京一墓园推出点歌服务,倡导文明扫墓。

  【观点】现代文明的进步在于精神内涵的提升,并非把烧纸的形式替换为点歌的形式就离文明更近。

  清明将至,前往墓地为已故亲友扫墓的市民渐多,南京一墓园为缓解扫墓时的悲伤气氛,在墓地播放流行歌曲,并推出扫墓者可为逝者点歌的服务。据经营者介绍,往年清明扫墓,烧纸、放鞭炮等旧俗易污染环境、引起火灾,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今年倡议人们以文明方式寄托哀思。这个办法兼顾市民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思虑周到。不想此事在网友中间却颇有争议,有人说,我想点《江南Style》 ;有人说,点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 ;还有人说,我想听《死了都要爱》 。

  墓园不是点歌电台。笔者也相信,制造此类“黑色幽默”的人绝不会在扫墓时为逝者点播上述歌曲。但几句调侃却揭示了这所墓园将流行歌曲纳入扫墓活动的些微不妥。显而易见,无论以追思为名或是以文明为由,点歌服务实质上的服务对象并非逝者,而是前来扫墓的市民,扫墓者既是该服务的消费群体,一首在墓园中播放的流行歌曲与前几年媒体报道中用以祭奠逝者的纸别墅、纸豪车乃至纸iphone并无本质区别。传统习俗之现代转换,一旦纳入消费文化的轨道,其共同宿命往往是仪式的游戏化,或内容为形式所取代。

  正如一首《江南Style》可以轻易消解墓园经营者推出点歌服务的善意,流行歌曲进墓园也轻易消解了墓地这一场所独有的符号价值。我国自古就有不同场合演奏不同音乐的规约, 《风》《雅》 《颂》之别是一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分又是一例。并非音乐真有高低贵贱,只因音乐本身是一种记忆的唤醒,它勾连着与音乐自身品位相关的时间与空间印象,听到古典音乐或可想起教堂与音乐厅,听到流行音乐则如置身于公园与咖啡馆。一个可以听到流行歌曲的墓园将会成为与市井街巷并无二致的所在。另外,与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是外向的音乐,它带来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而非哲思的沉淀。作为大众文化产品,流行音乐无论内容是悲是喜,都无可避免地站在了沉静肃穆的反面,与扫墓人的情感需要并不契合,故而流行歌曲不宜在墓园聆听。

  上世纪末,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上,被称为英国乐坛常青树的音乐人埃尔顿·约翰曾为她演唱自己的作品《风中之烛》 ,其中“繁星写下你的名字,令我看到你的一生……烛火纵然熄灭,你的传奇永存”彰显美德,叹惋逝者;本世纪初,一次纪念“9 · 11”恐怖袭击死难者的追悼仪式上,一位11岁的少女诵出英文歌曲《化作千风》的歌词:“请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亦并未长眠,我已化作千风吹过……”意绪旷达,宽慰世人。

  在这两例中,音乐都达到了升华情感与治愈人心的作用,可见以音乐疏导人们对逝者的遗憾与对死亡的焦虑是极好的方式,但怎样的音乐可达到这样的效果却值得细细研究。现代文明的进步在于精神内涵的提升,并非把烧纸的形式替换为点歌的形式就离文明更近。中国古来素有慎终追远之训,这一理念生长于现代,是令人悲思但不止于悲思本身,追念逝者而能推己及人,直面死亡而能敬畏生命,在此类情感的引导上,适宜的音乐或许真的可以为我们带来奇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