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黎锦扬《花鼓歌》:迟到六十年的经典(傅小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8日16:08 来源:文学报 傅小平
美国华裔文学家黎锦扬美国华裔文学家黎锦扬

  美国华裔文学家、“黎氏八骏”之一的黎锦扬《花鼓歌》引进国内,大陆读者得以一睹这部有着传奇色彩的小说的生动面貌。《花鼓歌》以一个美籍华人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小说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两代的冲突,不仅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还曾被改编为舞台剧在纽约百老汇、伦敦宫殿剧场等连演六百场,经久不衰。为表彰黎锦扬的文学贡献,1989年,波士顿大学在莫迦纪念图书馆为其成立了“黎锦扬文库”。小说之所以能在华人文学备受压抑的时代,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青睐,更在于它表达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作品中父子两代的隔阂,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年轻人在爱情上的挫折等等,正如黎锦扬所说:“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们不仅仅是华人社会的问题。”

  华裔作家黎锦扬代表作《花鼓歌》引进出版

  文化碰撞中的艰辛和迷茫

  1941年,日后以创作 《花鼓歌》《天之一角》 等英文小说和 《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享誉海外华语文坛的黎锦扬从西南联大毕业。他的哥哥、语言学家黎锦熙来到重庆,意外地遇到落魄的小弟,让他顿生怜悯。他果断地当掉寄予了弟弟音乐梦想的破吉他和两套新西服,那是黎锦扬为云南边境一位少数民族土司的姨太太当英文翻译时,土司送他的。黎锦熙强行将弟弟送上了去美国的邮船。

  那时黎锦扬并没有想到,这一去就“稀里糊涂”在美国大陆扎下了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学习时,他的梦想还不过是将来回国后在大学里混个教职,步他崇拜的大哥黎锦熙的后尘。对黎锦扬来说,这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于1915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黎松安是前清秀才、齐白石的诗友。家中八个兄弟皆有专才,人称“黎氏八俊”。除他和他大哥外,二哥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聂耳是他的高徒,周璇是他的门生 ;三哥黎锦曜是采矿专家,四哥黎锦纾是教育专家,五哥黎锦炯是著名铁路桥梁专家。六哥黎锦明是作家,与郁达夫、茅盾为挚友,为鲁迅激赏。七哥黎锦光被称为“民国歌王”,为著名音乐家,写出过脍炙人口的《采槟榔》《送你一枝玫瑰花》。

  有一次,黎锦扬在大陆一家电影厂当厂长的亲戚去美国访问,顺道看望了他,“你应该去学剧作,将来到我那儿工作”。黎锦扬觉得戏剧是个颇具诱惑的行业,就转到全美最好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等他从耶鲁毕业,他的签证也失效了。正当他打点背囊准备“海归”时,有朋友建议最好等移民局来驱逐,这样可以由移民局提供路费。于是,他就坐等移民局请他上路。其间,他在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教授中文。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英语电话,不等对方把话说完,他赶快说:“我知道了,你们准备叫我几号回去?”几个来回问答后,他才明白过来,这是《作家文摘》编辑打来的电话,原来是他投给该杂志的小小说获了头奖。

  就这样,黎锦扬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到旧金山中国城为一家专给老年人看的中文报纸写八卦专栏,由此他认识了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念念不忘的老华侨,深受他们的感染开始酝酿创作小说《花鼓歌》。故事以一家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具体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

  几经波折,小说出版后一炮而红,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黎锦扬由此成为继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之后登上该排行榜的第二位华裔作家。改编《花鼓歌》而获得百老汇托尼奖的华人导演黄哲伦回想起初次读到这部小说的情景,形容自己像找到了久已失散的亲人一样大喜过望,“这里有我耳熟能详的人物、文化、环境,但我从来不曾设想会在一本书上读到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花鼓歌》的魅力。英国玛格丽特公主对其大加赞赏,美国旧金山市为该书设立专门的“花鼓歌日”。1977年,小说被环球电影公司搬上银幕,在全球受到热烈的欢迎,入围1962年奥斯卡五项最佳提名影片。为表彰黎锦扬的文学贡献,1989年,波士顿大学在莫迦纪念图书馆为其成立了“黎锦扬文库”。该书的简体版近日推出,大陆读者得以一睹这部有着传奇色彩的小说的生动面貌。

  这一切都是为黎锦扬所始料未及的。当年他写《花鼓歌》,意在改变华人的形象和提高华人的地位,让他们能进入主流社会。在当时,华人被西方视为“东亚病夫”,还把“华人和狗”并列;早期美国电影也总是把华人描写成“拖小辫”和“裹小脚”的丑陋形象。正是这种浓厚的民族情结构成了他创作的原动力。然而,小说之所以能在华人文学备受压抑的时代,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青睐,更在于它表达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作品中父子两代的隔阂,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年轻人在爱情上的挫折等等,正如黎锦扬所说:“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们不仅仅是华人社会的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