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毛姆的小说地理(杨锏)

——关于《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5日10:25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杨 锏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   英   ]   毛姆著冯亦代等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   英   ]   毛姆著冯亦代等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很多文学教材,总是作艺术或思想特点分析,千书一面,令人厌烦。文学批评本不该如此僵化枯燥,应该多元而有趣才好。比如近年出版的一些有关文学地理的书——布鲁姆文学地理丛书《巴黎文学地图》、布兰德贝利的《文学地图》等,从地理地图空间角度考察文学,就另辟蹊径而别有趣味。因为作家总是从属于某地,从生活地域获得素材,写作内容也是发生在特定地方或反映了特定地域的,在某些地方流传,被某些地方的读者阅读,所以从地理角度进入文学应该是不错的。

  文学的这些地理空间属性,以其地理文化要素赋予文学魅力,这在最近出版的《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中也能够得到证明。翻看这些短篇小说,感觉毛姆的作品里总是出现很多我们都没听说过的地名,小说的故事也不是完全局限在某个国家里,而是涉及全球。在《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毛姆把小说地理空间设置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南太平洋东部法属岛屿塔希提,一个是美国的芝加哥。家住芝加哥的贝特曼、爱德华和伊莎贝尔,原为儿时好友,大学时贝特曼、爱德华都爱上了富家女儿伊莎贝尔,但伊莎贝尔钟情爱德华并定下婚约,贝特曼只得痛苦接受。岂料爱德华家突遭破产而不名一文,遂求解除婚约,可伊莎贝尔仍然爱他。为赚钱,爱德华告别女友,去亲友在塔希提的商业办事处做生意。鸿雁传书两年,伊莎贝尔发现爱德华渐渐不提回国之事,贝特曼以友人身份予以关心,代表父亲公司出差途经塔希提时,会晤老同学爱德华,发现其爱上罪人女儿不思归。贝特曼劝解无效,返回芝加哥告知伊莎贝尔,无可奈何,最后这两人得以相爱。

  不说小说中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与人性沉思,毛姆营造的小说地理空间也足以给我们很多异域体验。毛姆笔下,置身塔希提的贝特曼看见,“房子外面,椰树林顺着陡峭的山坡迤逦而下,一直延伸到海滨,海水在夕阳余晖映照下呈现出如鸽子胸脯羽毛变幻莫测的柔和色彩。稍远点是小小港湾,其两侧是丛丛土著人的茅屋;靠近礁石的地方有独木船,轮廓格外显眼,有几个土著人在捕鱼。再远些,能看见太平洋浩瀚而宁静的水面。二十英里外,是那名为莫里亚的仙境般的岛屿,虚无缥缈,犹如诗人飘逸的神思织成的锦绣”。读到毛姆对南太平洋岛屿风光的描写,是不是心向往之?

  从作家生平经历可知,毛姆出生在巴黎,成长在英国,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书,主要生活居住在法国的里维埃拉。一战时他到比利时救护伤员,以英国情报员的身份到过瑞士、俄国、远东等地,战后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群岛,1920年到过中国,二战期间在美国6年。原来,作家曾经亲历南太平洋诸岛,所以,我们能看到《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中描写的塔希提海滨风光,看到《雨》里的阿皮亚、帕果帕果、北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夏威夷,看到《雷德》里的阿皮亚、西萨摩亚的乌波卢、萨瓦伊岛的萨福图,等等。同时,也正是由于毛姆的短篇小说中大量描写了南太平洋诸多岛屿的风光,人们才把南太平洋诸多岛屿称为“毛姆国”。

  除了南太平洋岛屿外,毛姆小说的地理背景还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在世界地图上构成了毛姆作品广阔的空间版图。看到毛姆的小说地理,再放眼整个欧美文学,马可波罗的游记,切·格瓦拉在美洲的写作,杜拉斯《情人》的东南亚风情,奈保尔对特立尼达、印度、非洲的书写等,很多欧美著名作家都不但亲历世界各地,而且把他们作品的人物故事也放置在地图上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的作品具有世界的意义。相比我们中国的很多作家,都没有欧美作家那种环游世界的经历,所以他们的作品更多只能局限在中国本土。原因何在?我想,这是欧美的开放性和全球殖民带来的文学地理全球化吧。

  读着毛姆的小说,旋转地球仪,跟着他小说中人物的足迹,结合谷歌实景地图,感受毛姆小说地理的别样趣味,思及中国文学地理之种种,真有阅读与旅游双重愉悦体验中又夹着些许涩味的感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