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一个作家的感动(薛媛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0日09:26 来源:文艺报 薛媛媛

  我的朋友问我:“你怎么突然跑到云南去采访?”

  我怎么突然跑到云南去采访?这一切缘起于我去电信局排队交话费。那天排在我前面的两位女士谈起:清明节,有1000多人从云南结伴回醴陵祭祖,他们是50年前响应毛主席号召去云南种橡胶的支边老人。当两位女士提到谈虎色变的毒品王国“金三角”和“缅甸打仗”时,我的头脑突然敏捷起来,虽然令人敬慕的湖南支边和令人生畏的金三角与我平时的写作遥远得如同星月,可偏偏这时,我被这几个词语击中了。当了多年作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写作一直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从未有勇气走出去。

  然而,这幕尘封已久的支边壮举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故事又发生在云南,于我非常陌生,去写这段历史不知前景如何,我的头脑一片混沌。于是,我开始上网查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橡胶还处于依赖国外的无胶国。没有橡胶,飞机上不了天,汽车跑不动,国民经济建设和民用生活陷入困境。美国及西方盟国断言:中国是种植橡胶的禁区,中国科学家却在‘禁区’试种橡胶成功”。我跑到醴陵李华棠老人家了解当年背景,他告诉我:“当年中央决定迁徙一大批人去云南种植橡胶,毛主席把这一历史重任交给家乡湖南人。于是,一声令下,数万湖南人来到这荒无人烟、猛兽出没、瘴疠成灾、国民党残军偷袭的险峻之地,历经种种艰难困苦和生死存亡,把一个无胶国变为世界产胶大国。”随着李老的述说,我混沌多日的头脑顿时打开。

  我揣着盘缠,背上行囊,沿着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红河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开始对湖南支边人进行采访。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们中有三分之二人长眠云南,健在的三分之一也是七八十岁的老翁。“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面对的是垂暮老人回忆50多年前的历史。老人的回忆有时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有时又悲壮得让我彻夜难眠。我感觉我不是在采访,而是在和他们重新经历一次苦难的开荒植胶的历史。采访中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来自毛主席家乡的人,我们没有给湖南人丢脸,种出了世界一流的橡胶。”这句话像风一样在岁月的旷野深处大声呼号,每听一次,我的心就怦然动一次。在当年,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这股力量支撑着他们走过半个多世纪。在3次下云南、前后7个多月的采访中,有时从一个农场转到另一个农场,沿山坐七八个小时的车,不通车的地方就徒步走去。那段时间我跑坏了3双跑鞋,双脚长满血泡。我想我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完全是被湖南人在异乡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感动了。

  我是个小说作家,这些年不断有长篇、中篇、短篇作品问世,惟独没有长篇报告文学。我先是抱着写一部长篇小说的目的去云南采访,然而,当我头脑里呈现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穿过北纬22度创造了世界第一的橡胶林时,我就想真实地表现这段历史,惟有报告文学能载动这段真实的历史,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