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析“中国式浪费”背后的文化心理(魏志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8日16:26 来源:北京日报 魏志奇

  “八项规定”公布以来,铺张浪费得到遏制。巩固已有成效,防止浪费现象反弹,需要厘清浪费的文化心理诱因——

  析“中国式浪费”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国式浪费的根子在社会心理和面子文化中中国式浪费的根子在社会心理和面子文化中

  中央的“八项规定”,促进了作风改变,有效遏制了公款大吃大喝等现象,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人们既期待良好风气能够保持下去,又担心铺张浪费陋习难改,毕竟“中国式浪费”深受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影响。防止浪费之风反弹,需要从观念和文化上保持理性的清醒认识。

  中国式浪费与国人爱面子的社会心理有关

  主持人:近一段时间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浪费”,“中国式浪费”从何而来?

  姜彩芬(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剩宴,是很多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结束后,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常常吃得少,剩得多,公务接待剩得尤其要多。有人给这种剩宴起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浪费”。浪费就浪费了,为什么说是“中国式”浪费呢?这显然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中国人普遍的爱面子心理有关。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定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依此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尤其突出的礼品过度包装、数量惊人的奢华消费、天价烟酒、高档礼品、建豪华办公楼等中国式浪费愈演愈烈也就不奇怪了。

  谢京辉(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据统计,因为“剩宴”,全国一年浪费2千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城市生活垃圾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奢侈品消费居世界第三。这种未富先奢的浪费是惊人的,从中可以透视出面子文化的影子。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最后各种各样的“面子情节”成了“体面之道”下的比阔绰,一度形成了浪费的社会风气。

  在面子文化中,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

  主持人:为什么说中国式浪费的根子在社会心理和面子文化中?

  宋圭武(甘肃省委党校教授):中国文化有很多特点,其中注重面子是一个重要特点。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说:“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行为,就是做给别人看,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形象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社会注重面子?因为面子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秩序均衡,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下内生的一种均衡秩序。首先,法治的缺失增大了社会正式秩序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期性,从而使秩序本身成为了一种稀缺品,在这种情况下,替代秩序就会应运而生,其中面子就属于替代秩序中的一种。人们更多通过一个人的面子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有面子,就意味着可信度的增加,从而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加强交往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很看重自己的面子,因为不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交易成本。其次,农业社会是产生面子现象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中国农民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喜欢修饰门面,这里就是一种面子意识的具体反映。再次,文化的世俗性也加重了面子约束的分量。由于缺乏内在约束,人们必然或更加注重外在约束,比如面子约束。面子约束让人更注重形式主义,社会活动和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表皮化。

  姜彩芬:中国人的爱面子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有关。中国人从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如何合乎“规矩”,如何给别人好印象。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也经常提到:要给父母争点面子或者不能丢脸等等。这都促使了中国人养成耻感的面子意识。如果宴请宾客时餐桌上一扫而光,主人就会担心客人会认为自己小气,不大方,就必须多点一些菜来表达自己的热情,至于浪费本身对错与否已经不重要。

  中国式浪费还与中国社会的“讲人情”传统有关。什么是人情?“人情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例如别人有喜事,我赠送礼物,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便欠了我的人情。即人情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源”。人情也是指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例如“有来有往,亲眷不冷场”,“受人点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对方受了别人恩惠,欠了别人人情,也应当时时想办法回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面子情结的直白表现。

  另外,中国人爱面子的社会心理与传统儒家的“礼”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礼以行之”,即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身份,要按照礼法行事,如果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说了不符合身份的话,就会丢脸。对于人际交往,由衣饰到举止态度等小节,有巨细靡遗的规定。“礼多人不怪”对中国人的心理和人际交往模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被人讥讽,为了避免失礼,一个人就要尽量做到符合礼的规定,起码要做到“表面无违”,即追求形式上的表面功夫,这助长了“礼多人不怪”的攀比心理和行为。因此,礼品的天价包装等“中国式浪费”的表面功夫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谢京辉:如上所说,儒家文化中的“礼”对面子文化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礼”通过面子来反映,而人际交往也形成了体面、给面、留面、丢面等思维定式,有些成了潜规则,被加以社会化地运用。如对于丢面子和挽回面子的事,则采取做面子、撑面子的办法加以应对……于是饭局、礼品接踵而来,甚至会愈演愈烈,出现了菜点少了觉得没面子、不劝酒不够热情、少喝酒态度不够等现象。一位汉学家这样评论:在中国,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

  中国式浪费并不表明物质财富的丰裕与过剩,反而折射公共资源观等现代观念的缺失

  主持人:从树立文明消费观和健康社会心态的角度看,这种社会心理及其诱发的中国式浪费,危害和后果是什么?

  宋圭武:从更深层次看,消费是联结经济和文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塑造主体。面子文化所导致的中国式浪费将加剧消费行为的异化程度和不均衡。首先,导致人自身经济行为的不均衡。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过度节俭与过度浪费并存。一方面,为了维护短期面子,不惜千金一掷;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收入平衡,又不得不长期过度节俭。其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均衡。从物质层面看,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利于保护环境;从精神层面看,伦理价值的缺失将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无节制的消费甚至是炫耀性消费,是伦理价值缺失的表现,伦理价值的疏忽使人在内心无法找到价值的依托,转而求向外部和表面,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从对待资源的态度上来说,    尽管消耗的是个人积累的财富,但是资源是公共的。为了人类的公共空间能体现公共性,为了下一代人的生存境遇,即便是用私人财富,也不应该浪费大家的公共资源,这是人类伦理和公共正义。毫无节制、不带一点珍惜色彩的浪费是豪取现象,是现代文明所不容忍的。

  姜彩芬:尽管中国式浪费的产生有其传统根源,但这不等于说就是合理的。中国式浪费的最直接危害是资源过度消耗和无节制的物质浪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保守推算,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国有一亿多的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的城市低保人口,过度浪费折射出的奢华观念和浮躁心态,既脱离国情,也损伤民风政风,危害巨大。

  谢京辉: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不是绝对少数。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从社会心理进一步分析,这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下出现的炫耀性消费,目的是向他人传递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威,提高自身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的社会形象。问题是这种浪费性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社会危害性就更大。

  此外,“面子文化”一旦成了某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判断尺度,就会演化为“遵循关系平衡的社会原则”;这并非是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换言之,面子的承认越来越脱离个体的真实状况,只要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下符合社会规范、遵守人际交往原则便能得到“面子”,即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但是这种与“脸”脱离的面子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甚至是以牺牲长期发展的“里子”为基础的。中国式浪费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更是种社会心理问题;中国式浪费并不昭示产品的丰裕与过剩,而是国人精神的贫困。

  当下中国面临着缩小贫富差距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庄严使命,除了注重物质的积累、制度的建设,还要依靠文化的积淀。俗话说:虚荣者注视自己的面子,光荣者注视社会的尊严。希望被人尊重是正常的,更重要是自身的行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用自身的强大战胜盲目的虚荣。而对于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家来说,真正的光荣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尊严、得到力量、共享幸福。

  巩固反对浪费所取得的成效,需要在全社会持久形成节俭风气

  主持人:如何破解这种文化陋习?

  宋圭武:一是要加强文化建设和创新。面子消费本质是一种不诚信、不理性行为,也是一种缺乏敬畏精神的消费表现。要破除面子文化,就需要建设有诚信、理性、敬畏意识的人文精神。在建设新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对不合理的旧习俗的改造力度。习俗是文化的稳固形式,改造文化,重要的是要改造习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对旧习俗进行彻底改造,否则,现代化就是一张皮,外面是现代化,里面是旧习俗,让现代化徒有其名。二是要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国家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不合理消费的改造。要在住房、衣食、丧葬、婚嫁等方面,积极推广一些符合现代文明消费的做法。建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法》,用法律规范所有消费行为。三要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建设。面子消费实际也体现了一种等级精神。在不平等的社会里,又会进一步固化这种面子消费。目前,我国尤其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设,应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真正落到实处。第四、领导要做好表率作用。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梁不正下梁歪。提倡节俭,反对面子消费,各级领导一定要从我做起,要切实行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或搞一些形象工程。要让节俭的意识先在领导干部身上入脑入心,然后,才能在群众的身上入脑入心,最终变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动。

  姜彩芬:我建议,应出台法律法规,把浪费当做犯罪的行为来限制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厉行节俭良好风气的形成。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社会的消费现状来看,要减少中国式浪费首先应在公款吃喝上严加控制,政府只有自己带好头才能理直气壮地去影响老百姓,进而在全社会产生有利影响,减少私人领域的中国式浪费。

  (主持人:魏志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