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电影的归电影 文学的归文学(魏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8日16:2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魏 青

  3月15日的《深圳商报》文化时评版面几乎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数位作者对电影《萧红》的影评和观后感。“别把电影和历史乱画等号”,“被侮辱与被亵渎的萧红”,“萧红走不进大众娱乐”,“文学不仅仅是消费品”等等的批评声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将《萧红》放在电影制作的规律和大背景下,就会发现这不全是制片人和导演的错,也就会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多些支持。

  文学或者文学传记作品改编成电影,几乎都会遭到一些忠实原著的读者的批评,也会遭到对此有研究的学者的微词,更会遭到对此不了解的普通观众的“炮轰”,这从包括《白鹿原》、《秋之白华》、《秋瑾》等不少电影可以管窥出来,之所以会产生误解就是因为同样都是讲故事,但是文字和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拿文学的眼光要求电影和拿电影的眼光要求文学同样都有失偏颇,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都知道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文学洛神”。她以成名作《生死场》,在日本写下的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在香港发表的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构成其文学成就,足以与张爱玲比肩。一些对此熟悉的人看了《萧红》后就认为影片没有着力地去表现萧红的文学成就,而是浓墨重彩地展现萧红热烈和曲折的爱情故事,未免有些跑题,也没有对准焦点,这同样是误解。

  但是,这就是电影,就是电影的手法和规律,试想,如果以文学的主线来刻画萧红,电影该怎么样表现呢,是该表现她的文学天赋呢,还是该表现她在文学上的孜孜追求呢,是该表现她作品的深刻呢,还是该表现她非凡的文学成就呢,要用镜头来表现文学的哪个方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萧红能够取得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她情感经历的跌宕起伏和曲折悲怆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对情感刻心铭骨的感受和感悟,要写出伟大的作品很难,而表现萧红的曲折情感经历,是电影的拿手好戏和特长,也间接交代和表现了萧红的文学成就为什么高。

  至于电影中时不时添加的“床戏”和“激吻”的镜头,电影海报所宣传的“三人同床”以及什么才女点燃六个男人的激情云云,让《萧红》多了些过度的情色渲染,虽然有点急功近利的俗艳,但这也是表现主题的需要,如果能够再含蓄和唯美一些,效果也许会更好。

  萧红一生也许爱过四个男人:汪恩甲、萧军、端木、骆宾基。可以将这四种爱情模式归结为:有一纸婚约却无感情,爱得昏天黑地却不能长久,互相以礼相待却少有激情,彼此心心相印却无夫妻之缘。萧红无疑是孤独的,她同时又是脆弱的,本能地在男人那里寻找着支撑,却一再失败。而写作,回归内心的写作,就成了她完成自我精神救赎的唯一方式。真的文艺青年只有一个标准——精神追求高于一切。敏感又脆弱的文艺女青年,大多毕生追求精神世界。她们极度依赖感情,全力以赴的精神追求已注定与身处的男性社会格格不入,她们豁出去把自己摔得粉碎却活成了别人眼里的一个笑话,萧红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就在于我是一个女人。”如果当今的人特别是90后的年轻人能够通过电影对于爱情和女人有所感悟、醒悟和觉悟,能够提高自己的女人精神,电影的教育意义也就够了。

  对于萧红而言,也许错就错在将生活、爱情和精神混为一谈,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侧重,该偏向哪一边,如果知道了,懂得了,也就不会发生那么悲怆的爱情故事,也就不会有她的文学,但是今天我们一万个假设也无济于事,即使当时有高人给萧红指点,也许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萧红就是萧红,而不是别人,更不是别的女人,人的命天注定;对于今天的女人而言,通过萧红不但更认识了女人的内心和外表,更认识了男权社会的弊端,而对于文学和电影而言,让电影的归电影,让文学的归文学,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切莫妄自菲薄,才能少些焦虑,多些包容和平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