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学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8日10:14 来源:湖北日报 樊星

  尹均生,中国作协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学和报告文学研究。已出版《报告文学纵横谈》《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文苑萍踪》《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斯诺夫妇和中国》等作品18种;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写作、报告文学研究论文200余篇;曾获中国写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奖优秀奖。

  尹均生先生是当代报告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报告文学也许是最年轻的文体之一。(据说这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体裁在1930年代才引入中国。)而尹先生也是一位总是充满了阳光和活力的学者。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了先生,他都是笑容满面,朗声远播的。去年春天,他送我一本新著:《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这本厚厚的书,是先生致力报告文学研究三十年的心血结晶,也是他1996年退休以后宝刀不老的又一证明。

  先生研究报告文学始于1971年。那还是在“文革”中,他从一张《参考消息》上读到《毛主席同斯诺的谈话引起国际巨大反响》的报道后,敏锐看到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于是费了不少周折,终于借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并且开始搜集、研究有关斯诺的资料,就这样非常偶然地走上了研究报告文学的道路。

  到了新时期之初,报告文学的迅速繁荣也为先生研究报告文学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了推动报告文学研究的发展,他除了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外,还积极张罗,终于在1982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斯诺学术研讨会”,并因此声名远播。同时,他还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对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高尔基的《列宁》、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爱泼斯坦的《见证中国》、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这样一些生动记录革命领袖和世界风云人物、而且具有国际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出了热情洋溢的研究。“国际视野”与“革命题材”成为他研究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色。到了1983年,他还趁热打铁,在华中师范学院(现名华中师大)中文系本科生中开了“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的专业选修课。不久开始招收、指导研究生从事报告文学的研究。在通过学术会议、课堂将自己的学术推广开来方面,先生都是卓有成效的开拓者和组织者。这些都在同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因此产生了这样的猜想:在“最年轻的文体”、“充满了阳光和活力的学者”和“革命题材”之间,好像存在着玄妙的联系。虽然,“告别革命”的声音在这个时代好像颇有影响力,可事实上,“革命”并未远去。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中,在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西方受到热烈欢迎的现象中,在卡拉OK里那些依然广为传唱的“红歌”中,“革命”的记忆不是依然感人至深吗?革命有过坎坷,但千千万万人体验过的浪漫激情不应该遗忘。先生是接受过革命教育的,又在“革命”的年代里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他的研究因此而与革命难以分割。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一直关注现实、追赶新潮的学者,先生在退休以后也自强不息,开了微博和博客,经常表达对时事的关注与思考。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奖”颁奖大会,尹先生2009年出版的厚重之作《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荣获优秀奖。其时,先生已经高寿七十有六了。

  无论是在华师还是武大,我多次在散步时邂逅先生。见面的寒暄过后,他常常会一如既往地朗声说道:“我们已经老啦,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啦!你干得不错!”虽然,我其实早已人过中年,但先生的鼓励还是使我受到了感动,而且想起了一首“红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