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艺必须要有文化自信(王宁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3日09:18 来源:文艺报 王宁宁

  新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之发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当时学界的前辈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思想方法,在文学艺术领域进行了一些开拓。20世纪中叶,舞蹈、音乐、戏曲等各门艺术皆独立门户,各自为阵。由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芭蕾舞和现代舞,以及商品娱乐性舞蹈的影响,当时人们很热衷于剧场舞蹈艺术专业化发展,侧重舞蹈与音乐的分家分科。在这样背景下,新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从起步上不仅烙印了现代艺术思想色彩,学术上也深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现代艺术专业性划分,更加突出了舞蹈艺术的身体语言特质和动态形式特点,其观察之眼往往聚焦在肢体动作上,虽然今天的舞蹈依然离不开音乐和歌唱的配合,但是在观念形态上,已经与古代传统文化拉开了相当的距离。今天我们视舞蹈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独立的学科,可我们的古人却未必这样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以身体动作为表现的舞蹈尚未有独立的位置,而是包容在“乐”的范畴。那么作为一门史学研究,如果仅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现代人的理解与需求来认识和读解古代乐舞,显然其史学合理性与历史真实性都会打折扣。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史研究都应该遵循其历史客观性,了解这门艺术的古老历史命题是什么,几千年前的舞蹈与现在的舞蹈必然有差别。历史命题与现代诠释之间,有多大距离?差别是什么?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可以促使舞蹈史学研究在反思与校正中,走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

  我们的古人没有把舞蹈与音乐完全切割,也没有把乐舞与诗歌截然分离。我国古代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活动,是乐、舞不分家。今天的舞蹈实际上涵盖在古人所提倡的“乐”之中。所谓乐,是古代“六艺”之一。它不仅有舞蹈,还包括音乐、诗歌等内容。其代表作品是周公“制礼作乐”中的六代乐舞。传统儒家乐舞思想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这里的干戚羽旄是执道具之舞。在古人的观念形态以及行为活动中,一直强调诗、歌、乐、舞的综合体及其表演。其中的舞是“动其容也”,舞的“屈伸俯仰缀兆舒疾”是“乐之文也”。就是说舞蹈是综合性乐的外在形式。舞蹈侧重以动态形式和动作表演,来协同表达“乐”的思想内容。由于强调舞蹈的动作形式特点,所以古人擅长用舞蹈来记事象功,比如周武王的《大武》就是以“总干而山立”,“发扬蹈厉”的群舞来表现武王伐纣的事迹。

  今天我们熟悉的古诗词,古人称为歌诗、乐诗、舞诗。古诗有音调,既可以咏叹,也可以合乐或合舞。像《诗经》,今天我们把它作为文学诗歌类,实际上《诗经》是两千多年前周代乐舞的歌辞,它的形式内容,包括音韵节奏等,都传达出了古代乐舞的种种信息,是我们探索古代乐舞的宝贵资料。像汉乐府诗《怨歌行》,既是汉成帝的宠姬班婕妤笔下的一首幽怨清丽之诗,也是汉代著名乐舞曲,它记载着帝王与皇妃之间的悲欢离合,而且诗文的句读韵律仍然含有古舞、古曲的遗音遗韵。《怨歌行》曲调还曾流传后世,被古代文人乐家依声填词,或依题写歌。

  元明清时期以来,传统诗乐舞一体的乐舞形态又进一步变化,演绎成为戏曲形式。然而戏曲是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唱、道白和动作等。明清时人们就认为,戏曲是“古歌舞之变”,即便是被儒家文化最推崇的、最具有诗乐舞特点的周代《韶》《武》之乐,明代人也把它看作是传播圣人事迹的一本戏曲而已。我国古代乐论思想始终强调音乐、舞蹈、诗歌等个性发挥与有机融合,把诗乐舞的完美融合视为“乐”的高妙境界。

  建立在现代思想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史学研究,独立门户之后,更强调以身体语言表达和动态形式表现,来标识自己的门户特性。比如,我们熟悉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就体现了舞蹈在身体语言上的极致性发展,而相关舞蹈理论也因为局限在分科的单科性上,因而其理论阐释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不仅如此,舞蹈与音乐分家分科的限定,使得研究者大都把历史对象,从原本整体、综合的乐舞形态中抽离出来,进行单一的、孤立的看待与描述。这样的结果是,历史整体性被割裂,构架历史的材料也被分割,在舞蹈家找舞蹈、音乐家找音乐、戏曲家找戏曲、文学家找诗歌的忙碌中,历史研究与历史本身、距离非常明显。我们常常会拿起分科的“放大镜”,用单科“特写镜头”,去在文献史料中寻找属于本科的那一点东西,由此解读出来的历史,自然也被限制在“井底观天”的视域。就像我们观看歌舞,你不可能只盯着舞者的身体动作,而在整个视、听之中没有那些歌声与音乐,没有情感的表达与领受。如果只盯着局部,那么整个作品的表现与观赏就不完整了。

  不可否认,在确立舞蹈艺术特性,建立身体语言体系,尤其在舞蹈独立门户之后,为完善其学科发展,分科思想方法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我们面对历史命题时,以分科建立起来的舞蹈史学研究,它的局限性已然非常明显。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分科而来的舞蹈史学研究仍然存在着对传统乐舞文化的种种肢解。

  舞蹈的历史命题是诗、乐、舞的整体观和综合性。现代诠释中的舞蹈史学研究则是局部的、割裂的,是在分科限制中侧重身体语言和舞蹈形象方面的专业性发掘与建构。显然在舞蹈的历史命题与现代诠释之间,差距、歧义是存在的。更尴尬的是,当我们研究古代舞蹈需要钩沉史料时,须从音乐的记载中来寻找或剥离,还要在古诗词中来探寻,这就好像是站在自家门口,却常常要去他家找食。

  我国传统史学有上千年历史,周代就有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之分,关于乐舞的文献史料之浩瀚,遗迹之丰富。古代乐学传统深厚,儒家乐舞思想博大精深,其包容了舞蹈、音乐、诗歌、哲学、政治等内容,它的思想理论阐释与见解深度,不低于西方有关理论。分科的舞蹈史学研究,其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它不能够完全适应或驾驭自己所面对的历史对象。因此,突破分科的限制,不依赖西方思想方法,运用符合历史命题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反思与校正,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以跨界交叉、综合性的方法深入其研究,寻找真实的华夏乐舞史,发扬五千年乐舞文化,把具有中国底蕴、原滋原味的乐舞展现在世界舞台上,这是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舞蹈史学研究的时代责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何避免空谈,落实实干?不反思,不进取,固步自封,就是形同空谈。跨越思想局限性,找出历史命题与现实诠释之间的差距、歧义与问题,进而调整视角与方法,深入挖掘与研究,继承发扬五千年乐舞文化,全面推进创作、理论与教学等,这就是实干。由此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够真正树立起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