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作者杨·马特尔披露创作心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6日14:40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马凯

  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他赢得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刚刚获得包括李安的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但已身为加拿大总理文学顾问的杨·马特尔在功成名就后却依然低调。他觉得自己仍旧只是十多年前那个热爱写作的人,一如他在接受《东方教育时报》访问时所说的:“名声一直在我的心门之外,我只是比以前更忙碌了一些而已。”“把你要写的题材全部忘掉。”这是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杨·马特尔自认的写作诀窍。在马特尔眼中,写作就是天马行空,肆意流淌,不受任何拘束。

  单纯而坦率的马特尔

  这个冬天,马特尔格外忙碌。因为要配合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的宣传,他不得不常常在欧洲、北美等地来回奔波。

  马特尔尽量与好莱坞保持一定距离。他明白好莱坞并不是他的归宿,更多还是希望回家看看。“回到家,我总是愿意看到在这个寒冬有些让人温暖的场景,不是吗?”

  不得不承认,马特尔口中的“温暖”这样的字眼,其实是不太适合用来形容马特尔本人的。他冷静而理智,他的小说更是如此。跟马特尔对话时,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独有的那种单纯和坦率。就如加拿大著名的报纸《环球邮报》评价的:“杨·马特尔是一个你心甘情愿听他讲话的人,因为他直接而单纯。你会感到被他说服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经过一番长谈后,连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也被气场强大的马特尔打动了。现在,身为加拿大总理文学导师的马特尔负责每两周给总理推荐一本书。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本经他推荐的书,都会在加拿大暂时脱销。

  纯真和复杂只在一念之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面世时曾经遭到过有关“剽窃”的质问,直指此书的内容是抄袭一名巴西作家的小说。曾经对杨·马特尔深感气愤的巴西作家在看完他的书后,终于释然了。杨·马特尔的故事说服了他,让他确信彼此之间的小说实际上并无任何抄袭的关系。

  最后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的李安也是被马特尔的故事说服的。李安当初的第一反应是,这部小说无法被拍成电影。但最终,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决定一试。在接受采访时,李安说过这样的话:“内心的挣扎谁都有过,但最终我还是被原著的纯真所打动。”

  纯真和复杂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单纯坦率的马特尔也承认,自己曾经挣扎在选择的边缘。在写作这本后来被世人公认为经典的著作前,他几乎要放弃写作。

  在打算写《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后,他决定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于是,他花了整整13个月三入印度,为的就是写出一本实现自己理想的小说。他在孟买苦思冥想,在马泰兰(Matheran)的茂密丛林中寻找灵感; 思路形成后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印度做调研,回到蒙特利尔后又进行了两年的学术研究才开始动笔,这一写就是整整两年……

  但对于深爱讲故事的马特尔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想过从这个角度去写人性的复杂——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人究竟应该怎么面对自己?

  小说面世后,评论褒贬不一,但时间却为这个故事在不断地增加着说服力。11年过去了,这本书的销量一直在直线上升,直到突破全球900万册的惊人成绩。

  对着扑面而来的成功,马特尔只是感到一丝宽慰。“只要能给人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就好。”

  描写动物能够撇开人身上不具备的偏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马特尔带来了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四项大奖,这些都足以让他功成名就、门庭若市,但是他却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所有的这些荣誉对于杨·马特尔来说早已成过眼云烟,种种喧嚣都已过去,他的生活依然在按照原有的轨迹稳步前行。

  的确,就如马特尔对写小说理想的坚持一样,他最重要的单纯和坦率也从来没有改变。他丝毫不会矫情地否认自己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的成功中获得了成就感:“在全世界旅行,并到处谈你自己关于生活的看法,的确是一件让我感到兴奋的事。但也仅此而已。”自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后,他陆续出版了两部小说。其中2010年的《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用动物标本作比喻,并充满了各种隐喻手法。已经有电影公司希望将这部作品也改编成剧本,但还没有得到马特尔本人的同意。

  现在的马特尔,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下一个作品上来,那就是《葡萄牙峻岭》。和前几部作品一样,新作将一如既往地出现动物。“这次出现的是大猩猩和犀牛,但绝对会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及《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的完全不同。”

  马特尔的作品中几乎都会出现动物角色。对于他来说,动物身上蕴含着的强大隐喻力量在故事中的叙事作用非常重要:“描写动物能够撇开人身上不具备的偏见,并不受约束和限制。”马特尔是一个特别追求故事力量的作家。“如果没有了故事,就会寂于沉默。读者就会开始产生怀疑。”他说,“而在动物身上,人们就会相信一切不可能在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杨·马特尔: “早已准备好接收一个故事”

  Q 从出生地西班牙开始,您曾经先后旅居墨西哥、法国、哥斯达黎加和印度等许多地方。是不是这些丰富的经历成为了您的灵感来源?

  A 当然,这是绝对的。我不是一个旅行作家,但我曾经去过的国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我创作的灵感。当你看到不同的人在衣着、饮食、语言和行为等等方面都有着如此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眼界就更开了,思维和感觉的墙也自然会被拆掉。

  Q 很好奇,您最初构思《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A 这个故事思路形成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一开始就已经基本成型。刚开始时我就打算把它处理成基于相同的一系列事实上的两个不同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更为虚幻而动人,另一个则更为惊悚却不幸地相当可信。随后,我去了孟买附近一个叫做马泰兰(Matheran)的山中避暑地。当我站在一块岩石上,看着脚下的那片热土时,少年PI的故事就那样突然出现了。

  Q 为什么到了马泰兰灵感就忽然喷发了?

  A 谁能知道艺术家的灵感是从哪个具体的地方而来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早已准备好,调整到随时接收一个故事的状态。正如我在小说的第一行所说的,我是那么的“饥饿”。所以灵感出现的“地方”,其实是说艺术家应该一直准备好让灵感来敲门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那个地方不断刺激、震撼着我,让我最后情不自禁要对这些“源”作出回应,让我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也愿意坚持下去,只为了让脑中的这个想法变成一个330页的小说。

  Q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你探讨了种种关于宗教和信念的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述你对“宗教”和“信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你会怎么说?

  A 宗教使人执著,而信念让人豁达。

  Q 在您的小说中,大部分的主角都是年轻人,这是巧合还是你刻意为之?

  A 我之所以要塑造年轻的主角是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仍然能够对所有事情保持开放态度的角色。也就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愿意去阅读经典,愿意相信伟大的主意,也只有年轻我们才敢于冒着极大的危险去接受世界。随着变老,我们会变得退缩了,能相信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

  Q 你似乎很喜欢将故事的主人公放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中,让他们面临诸如性别取向、生或死等冲突极大的抉择,这是您进行自我探索的一种方式吗?你有没有想过在常态下进行自我探索吗?

  A 是的,我从第一部小说《self》开始,就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我喜欢让角色面对种种极端的情况,因为这是自我与他者的碰撞,也只有在这样的激烈冲突中,我们才能够通过他者来真正了解自我。

  Q 现在,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引发更大关注的电影。李安曾经说:“理想和感性需要结合,不然人生是非常空洞的,破碎的,是混乱的。”而你恰恰也说,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好几个房间。你认为这是不是你跟李安最大的共同之处?A 嗯,其实我不太确定理性与感性、信仰与未知算不算得上是相对的概念,但不管对于哪一个案例来说,生活和艺术都是一个与平衡相关的问题,有一点关于这个,又有一点点关于那个。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