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设“李太白文学奖”想得太“浪漫”了(佘宗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6日10:33 来源:羊城晚报 佘宗明

  昨日报载,作家、政协委员赵丽宏称,将撰写提案,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并希望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

  设“李太白世界文学奖”的建议,其实未必就是哗众取宠。其初衷挺好,增加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分量;在奖项的权威性上,赵丽宏也不乏精细考虑,他建议由非官方基金会承办,以避免非文学因素染指;就连奖项命名,他都十分讲究,“屈原投机自杀给人不幸感,杜甫很好,但一身悲苦的感觉,还是李白的浪漫主义给人愉悦感”。

  很可惜,不少人不懂赵委员的“良苦用心”,认为此举纯属一厢情愿。首先,世界性文学奖项,终需影响力和认可度托底。在世界范围内,文学奖项多如繁星,“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要从中突围,在内含价值、评判标准等方面,当具备权威性、不可替代性。可时下,连茅盾文学奖评选都动辄得咎,谁能保证“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评选能广受认可?

  再者,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地标式人物,“诗仙”之名,饮誉极广。可因文化隔阂、交流阻碍,其诗歌的跨国传播度会受限。这是否会影响其“口碑传播”也不得而知。

  还有,诺奖等之所以享誉遐迩,跟它尊崇真知、文化交流等价值不无关联。可“李太白世界文学奖”的设立目的,却是争夺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这与它的“世界性”定位,似乎是背道而驰的。

  更有人担心,国内的不少基金会,即便是非官方的,其运作的独立性、规范性都堪忧,它能否支撑起世界性文学奖的资金支持链,也是存疑的。

  平心而论,这些质疑,未必就公允无偏。放眼世界,某些奖项能戴上“世界性”帽子,其影响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有着渐次提升的过程。但它激起的非议声,无异于民众认知的曲线表达,实在是耐人寻味。

  设个奖固然容易,可提升文学质地,却需要“勤修内功”。在当下,随着阅读习惯的失落、纯文学与市场的“隔离”,文学式微已然成了人们的共识。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有些文学作品陷入“同质化严重、想象力匮乏”的窠臼,备受诟病,而部分好作品也被搁置在尘堆,亟须打捞。在文学“缺钙”的生态中,靠设奖争夺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未免显得舍本逐末。

  “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裹着几许意淫与虚胀。它凸显的,未必是文学自信,也可能只是标识崇拜与价值彷徨。与其在“奖项”上下功夫,不如理性自知,剖析中外文学不对等的根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