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家庭剧陷同质化:家家婆媳大战、户户夫妻反目(刘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5日12: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茜

  在谍战剧、穿越剧、宫斗剧轮番登场之后,讲述普通人家长里短、夫妻关系、婚姻状况、婆媳关系的家庭伦理剧,自去年至今火爆荧屏。这类电视剧选材似乎很“接地气”,关注“裸婚”、家产分配、“丁克”、婆媳矛盾、房价等社会热点问题,给观众带来感同身受的触动,似乎也就不难解释它为何如此走俏了。

  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家庭伦理剧直接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复杂的景观,其文本内容深刻反映出整个社会文化,其外部维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爱情观、家庭观等。也正基于这种题材电视剧的重要性,我们须看到目前的家庭伦理剧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创作同质化等问题,甚至有的作品一味渲染焦虑、苦闷、彷徨、无助等消极情绪,不合乎道德伦理规范,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至少以下问题不容小觑。

  首先表现为故事情节的雷同。其中突出的表现是将家庭矛盾推向极致,从《离婚前规则》、《岳母的幸福生活》、《当婆婆遇上妈》、《妯娌的三国时代》等剧的剧名中我们就可以闻到剧情中的火药味儿。似乎今天中国的普通家庭里,家家婆媳大战、户户夫妻反目,“小三”“二奶”横行,人们纷纷耍起“兵法”来。这类极致夸张化、猎奇性的情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商业诉求和以娱乐的消费趋向驱动,一味迎合受众口味。

  其次,剧中人物的刻板化、扁平化、单一化。要么是难伺候的婆婆、功于算计的媳妇、受夹板气窝窝囊囊的丈夫;要么是丈夫是高富帅的成功人士,甘当家庭妇女的媳妇,遭遇半路杀出的“小三”搅局。更令人担忧的是剧中的人物被抽掉了主体精神特征、缺乏审美精神提升。剧中人没有发挥对于社会环境的调节和创造能力,成为外在力量的傀儡,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从谈起。当下的人物塑造逻辑是由外在社会问题直接决定人物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尽管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但剧中完全撇弃了个体经验的表现令人遗憾。

  以上问题必然产生恶劣后果:看似力图展现当下生活真实的常态,事实上却对于社会负面价值做了呈现;受众看不上电视剧中所带来的精神成长、人物关怀、审美立场和价值观念,这就导致了伦理价值批判性和引导性的缺失;电视剧本身若单纯迎合商业目的,便失去了独立的精神品质以及文化自觉的主旋律弘扬,也必将最终走向背离群众。据媒体日前报道,看完过分渲染勾心斗角的电视剧后,大家都用提防的心态来对待家庭关系。甚至有一部分年轻人说看了《婆婆来了》不敢结婚了,看了《小儿难养》不敢生孩子了……

  追究这些问题滋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创作者理念出现了偏差。创作者片面追求收视率,丧失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面传播。显而易见,对于家庭生活而言,并非只有没完没了的“智斗”这一种模式。前些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主人公,用朴素真诚的道德信念来撑起一个家,更用达观乐天的生活智慧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清贫中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这种“纯爷们”式的道德感、价值观,到了今天的《某某某的幸福生活》剧里,却变成了“鸡毛蒜皮”的琐屑和喧嚣。

  有人评价家庭剧的创作现状是“编剧找不到新的家庭生活的内在的、心理的、矛盾的东西。所以在这些剧中,对话使用着很现代的语言,但关系是老旧的关系。”其实,现实题材创作资源永远不会枯竭,怕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缺乏进行深入发掘、思考的勇气,缺少艺术的创造性。与创造之比较,模仿、跟风才来得容易,同时又有投资风险低、广告收益可预期等利益驱动。

  但是只有真正优秀的电视剧经得起时光和观众的检验。优秀的电视剧理应通过种种剧情起承转合、事件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历程、思想升华,每个人物都应是血肉饱满的。电视剧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的大众文化产物,可以洞悉、阐释人类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应该将传统文化与伦理价值整合进叙事之中,多一些文化性、审美性、精神性。不应一味强调给观众快餐式的体验,而应在冷峻尖锐问题中折射个体的生命、精神。

  当下电视剧要获得品质和审美的提升,应该始终以人性呼唤、伦理关怀来填补消费文化的缺陷,不要走向流俗,而具有深厚的内涵。家庭伦理剧,不要止步在所谓的“平实”,而应让观众得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重新的塑造,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趋向,与现实构成了新型的对话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创作者在进行日常生活的琐碎展示的同时莫忘了渗入审美追求和文化传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