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有底气、接地气、聚人气(蒋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4日11: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蒋涛

  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有底气、接地气、聚人气

  毫无疑问,2012年,莫言用诺贝尔文学奖,写下中国当代文学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他新晋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中国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他定会对中国过去一年的文化繁荣印象深刻:国产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68天斩获12.6亿元人民币票房,创下中国影史多项新记录;灿星制作引进国外版权打造《中国好声音》,改变了国内千篇一律的选秀模式,创下新的收视奇迹;《甄嬛传》走出国门,在海外掀起中国影视剧的新“华流”……

  如此种种,中国文化产能呈现的“井喷”之势,无疑增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底气,聚拢了各界助力文化发展的人气。

  当然,这与中国加强文化体制顶层设计的努力密不可分。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议题瞄准文化,作出部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由此,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截至2012年底,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中国文化发展仍显滞后。

  在顶层设计方面,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多头领导、分级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妨害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以影视剧为例,抗战剧的“虚火”即折射出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缺乏规划引导等诸多问题。据媒体统计,2012年全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共计30万人,其中60%演过“鬼子”。

  “这反映出中国影视创作团队创新能力不足、盲目跟风模仿严重,投机取巧混获得审批、混专项经费的心态。”中国知名影视评论人史航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既需要调整官方管理引导的方式方法,同时更需要文艺工作者努力接地气。

  著名歌唱演员陈思思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文艺工作者不接地气,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我们每一位演唱者和创作者都应该深入基层接地气,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电影方面,中国舆论对电影票房新突破的欢呼,难掩2012年国产片票房十年来首次被引进片超过的隐忧。李安再次捧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令中国电影人反思,“好莱虎”的强势来袭令业界警醒。

  “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有对抗好莱坞的力量”,《泰囧》导演徐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接地气”成为众声喧哗的国际文化竞争态势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词。

  由此可观,文艺作品只有接地气,才能聚人气,赢人心。

  “从莫言作品中散发出的乡土气息,令人陶醉。中国需要真正接地气的作品。”文学评论家白烨在“莫言热”袭来的时候告诉中新社记者,现在中国上下欢腾一片,但我们更应关注的不是莫言故乡田里看得见的胡萝卜,而是莫言作品本身所蕴藏的“地气”。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认为,接地气不是停留在口头的一句话,不是创作中的装饰品,而是要身体力行地深入到生活的最深处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这是文艺工作者创作中不可以省略的历程。

  文化有底气、接地气成为业界的共识,也赢得了政策的支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与此同时,官方文化体制改革的声音更为响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今年1月4日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时郑重宣示,要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高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协调性,推动文化实现科学发展。

  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更为清晰:官方持续释放文化改革红利,让文化发展更有底气;民间各界不断凝聚共识,让文艺作品更接地气;官民各界良性交流互动,让文化市场聚集更多人气。

  本次两会,文化发展依旧是热点议题,代表委员们在基层“泥土”中汲取的智慧,必将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