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五十年,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1日12:5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向雷锋同志学习”——50年前,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一个乐于助人的年轻人亲笔题词。从此,一个名字响彻中华大地。半个世纪间,雷锋精神薪火永续,一代一代发扬光大,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光明日报今天推出专版,回顾50年间不同年代先进人物代表的感人故事,听听他们各自的心声,再次感受雷锋精神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六十年代

  我和雷锋一天也没分开过——乔安山回忆“老班长”

  刚刚参加完“书写伟大人生”大型书法展,又出现在抚顺“百姓雷锋”颁奖晚会现场。这些天,乔安山异常繁忙。

  “从1962年到2013年,雷锋同志已经去世51年了,可是,在我心里,我和雷锋一天也没分开过。”乔安山说,“和雷锋在一起时的日日夜夜,到今天我仍然历历在目。”

2月27日,乔安山在K95次“雷锋号”旅客列车上,与乘务员们交流学雷锋的体会。

   2月27日,乔安山在K95次“雷锋号”旅客列车上,与乘务员们交流学雷锋的体会。 呼兴宝摄

  乔安山和雷锋1959年在辽阳弓长岭焦化厂时,就是工友,第二年又一起当了兵,分到了一个汽车连,一起到抚顺施工。

  “当工人时,雷锋就是一个好工人,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乔安山和记者回忆起在弓长岭焦化厂的一个雨夜,当时大伙都睡着了,忽然听到雷锋扯着嗓子喊:“下大雨了,同志们快起来,工地上还有7000多袋水泥没卸,大雨一淋就废了。”见苫盖水泥的东西不够,雷锋抱出了自己的被子。

  1962年8月15日上午,是乔安山刻骨铭心的时刻。他和雷锋驾车从工地回驻地。雷锋发现车上溅了许多泥水,便让乔安山发动汽车到空地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雷锋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突然汽车左后轮滑进路边水沟,碰倒了一根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杆子砸在了雷锋头部……

  “雷锋去世后的那些日子,对我来说天都是灰的,尽管组织上给我下了‘没有直接责任’的结论,但是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顶着各种舆论的压力,默默地学习雷锋。”乔安山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在铁岭运输公司车队时,有一年冬天晚上11点多钟,天特别冷,他往昌图送粮回来,途中遇到一辆马车,载着一个得了急病的女孩往县里送。他二话没说,卸下车斗,丢下随车的装卸工,开着车头把女孩送到了医院。待他赶回来取车斗,两个装卸工正冻得在地上乱蹦,一见到他,上来给他两记耳光……他含着眼泪回到家,站在雷锋像前,放声大哭,问:“老班长,我做错了吗?”

  “世上还是好人多。”乔安山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宣传雷锋,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2008年我去香港演讲,3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我刚一讲完,有一个老人上了台,抢过我手中的麦克风,说‘我到大陆体验过雷锋精神,那年到大庆,我患急性胃穿孔,大庆工人纷纷到医院给我献血,直到如今我身体仍然流淌着大庆工人的血液。’”乔安山讲,“还有一次,我从武汉上飞机,机长告诉大家‘这位就是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时,机舱里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与几年前那次流泪不同,这一次,我流的是幸福的泪。”乔安山告诉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毕玉才 光明日报特约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思齐)

  乔安山事迹

  乔安山,辽宁辽阳人,1941年5月生,雷锋生前最亲密的工友、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原型,几十年默默坚持传播雷锋精神,为雷锋精神的传承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八十年代

  站出来,你就是好样的——华山抢险英雄谈雷锋精神传承

  每当看到耸立在校园中的华山抢险英雄战斗集体雕像时,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副院长兼脊柱外科主任雷伟仍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因为他就是当年抢险英雄战斗集体的一员。

  “历史不经意间就把我们推到了潮头,那一瞬,作为军人,尤其是军医大学学员,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回想当年,雷伟说:“华山抢险已经过去30年了,当初的同学天南海北,有高校的领导,有学界的知名专家,但这段经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一辈子的精神灯塔。”

1983年华山抢险场景。谢雄摄(原载《光明日报》1983年5月29日1版)

  1983年华山抢险场景。谢雄摄(原载《光明日报》1983年5月29日1版)

  1985年,刚刚毕业留校的雷伟主动请缨参加边境作战,并光荣地成为一名阵地军医。在风烟滚滚的战壕和猫耳洞里,他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决心为那些深受骨外伤折磨的战士寻找到更好的治疗手段。回校后,雷伟扎根临床一线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现在每年完成颈腰椎退变、脊柱侧弯、创伤等各类脊柱手术数百例,并将这些临床经验融入教学中,他承担的“野战外科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下海潮、创业潮不断更新着我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理解,但雷锋身上体现出的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热情似火等品质都是道德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始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雷伟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想施助于他人,关键时刻,只要勇敢地站出来,给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一只手,把心中的雷锋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你就是好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发出疑问:当代大学生能否像华山抢险英雄战斗集体那样,在关键的时刻站出来帮助他人?对此,雷伟回答是肯定的。他说:“2009年10月24日,在长江边秋游的长江大学一年级学生,发现两名在江中浅水区戏水少年被江流卷离浅滩后,三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救人,不会游泳的10多名男女学生手挽手涉水组成‘人链’协助。两名落水少年得救了,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华山人墙’到‘长江人链’,说明大学生舍己救人的壮举将一代代延续下去。”(光明日报通讯员檀琳 王立)

  华山抢险英雄集体事迹

  1983年5月1日,人头攒动的华山千尺幢上发生严重险情,一位中年工程师被游人挤离了台阶,引起连锁反应,十余名游客急速地直往下掉,正在这里游山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王强、李博、赵建华、王连刚、徐军、石俊、杨海涛、应可满、武若君、胡湖、雷伟11人自发组织起来,冒着自身被砸伤、撞落的巨大危险,奋力抢救从崖梯上跌落下来的十余名负伤游人。在百尺峡,他们冒着被挤落的危险,带头并组织游人筑起一道50多米长的人墙,屹立在悬崖的边沿,保护千百名严重拥塞的游人全部疏散,安全下山。随后,他们以非凡的毅力,沿着艰险的山路,将几名重伤员抬到安全地带,运用所学医学知识,为伤员紧急救护,并急送医院,使其脱离险境。

  抢险事件发生后,光明日报及时组织记者奔赴陕西采访,连续发表多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1983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华山抢险英雄集体表彰大会”。团中央授予华山抢险英雄集体“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11名抢险学员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九十年代

  平凡的人生走好了就不平凡

  ——访“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全国劳动模范徐虎

一辆“老坦克”(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报修箱,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张真诚的笑脸,十几年穿梭在弄堂街坊,随叫随到,风雨无阻——上世纪90年代,一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感动了中国,他叫徐虎,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居民服务,被亲切地称为“晚上十九点钟的太阳”。十多年过去了,这位新时代的“活雷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对于“雷锋精神”,又有着怎样新的体悟?记者日前采访了徐虎。

徐虎(中)和工友在一起。资料图片

徐虎(中)和工友在一起。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这么多年为民服务的平凡工作,虽然让我放弃了许多,但我的精神生活却是十分丰富的,这也是一直以来雷锋精神对我的激励。”见到记者,徐虎开门见山。1975年,徐虎被分配进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当水电工,“那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努力工作,做一名好工人。于是,我认真学习水电工技术,碰到住户报修,总是一喊就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带来的幸福,感到了我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在价值。”

  1985年6月23日,徐虎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他挂起了第一只“夜间报修箱”,从此,一挂就是十多年。期间,遇到过困难,受到过“排挤”,遭到过质疑,但徐虎说,他相信,只要真心诚意为住户服务,就一定能够获得理解和信任。十多年来,每晚七点,他的开箱为民服务没有一天间断。“中国有个成语叫‘守信如潮’。朋友之间交往,应该恪守诺言、守信用,何况是我对居民做出的承诺呢!”徐虎郑重地说。

  2002年5月,徐虎调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任物业总监。“从普通的水电维修岗位到企业中层管理岗位,角色变了,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信念不能变,我希望用自己的敬业、钻研和奉献,在物业管理工作中作出新的贡献。”徐虎说。

  在徐虎看来,尽管物业管理和服务技术含量不高,但真正要把物业服务做到位、做到家,还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他主动提出挂牌授徒,传授经验技术和服务理念。如今,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已遍布西部集团的各个物业企业。

  2010年12月,已到退休年龄的徐虎“退而不休”,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徐虎志愿服务工作站。“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劳模,我愿意为社会贡献余热。希望将多年累积的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和更多的志愿者沟通、交流,服务更多的居民群众。”他说。

  “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不简单,平凡的人生走好了就不平凡。”徐虎说,每一位平凡的人都会在平凡的岗位中闪耀出火花,我将永远从中感受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快乐。(光明日报记者曹继军 颜维琦)

  徐虎事迹

  徐虎,1950年生,1975年进入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工作。在水电修理工的岗位上,他多年如一日,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从1989年开始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1世纪

  雷锋精神已成为我的价值观——公方彬谈学雷锋

  “我出生于雷锋牺牲的那一年,沐浴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成长。我们那个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有着与雷锋精神切不断的联系”,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就打开了话匣子:“雷锋精神给我的最大影响和启发,是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坚定的信仰信念及从点滴做起的精神。”

公方彬

公方彬 资料图片

  从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公方彬,既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又是雷锋精神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几天前,他刚获得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颁发的“雷锋奖”。

  上世纪80年代,公方彬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选择从军,并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转向研究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后来,他被部队树为典型,提升为军官并进入军校读书深造。人生的巨变,让公方彬思考一些人生与社会的重大命题:“为什么自己做得谈不上多么出色,而组织上却给予那么高的嘉奖?”他从雷锋那里得到启示:“雷锋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成了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他的实践与主流社会价值相一致。”

  公方彬学雷锋,持续助学32年。入伍的第二年,他在一次野外训练时,看到十几个孩子伏在土坯做的书桌上学习,便下决心拿出一笔钱买来纸和笔送给这些孩子。尽管只是区区30元钱,但这已是公方彬当时四五个月的士兵津贴。之后,这样的助学行动,公方彬就从未间断过。他承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终止这项活动:一个是中国再没有因贫穷而失学的孩子,再一个是自己进入贫困者的行列。

  为什么敢于作这样的承诺?“根本在于自己找到了支撑助学行动的力量源泉”,公方彬说,自己早期无私助学是受雷锋等英模的影响,后来当了典型增加了责任感,但到了今天,已经不是靠别人影响去助学,因为雷锋精神已成为自己的价值观。

  长期从事信仰信念和道德价值观研究,公方彬深切认识到,精神领域的许多元素和规律并非全靠逻辑推理来完成,因为实践走到深处,已没有既成的参照,只能借助于自己的体验。公方彬表示,一个精神领域的研究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感知人在道德和精神升华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桎梏,如何才能突破。有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有了与事业的紧密关联,自己长期坚持助学就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升华自己的灵魂。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公方彬自觉走出书斋,面向军营和社会发表演讲、作报告。他说,我们今天讲雷锋精神,其中核心和本质是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我们从事理论工作的人,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必须要像雷锋那样,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站到国家、民族和军队的立场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光明日报记者陈劲松)

  公方彬事迹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1962年出生,1980年入伍。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军首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外宣专家。

  公方彬坚持资助贫困地区学生32年,拿出自己的稿费、讲课费、工资120余万元,资助包括藏族、维吾尔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676名贫困学生读书。

 

21世纪

  永远做雷锋那样的好兵——刘真茂谈雷锋精神

  在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记者请湖南宜章县长策乡共产党员刘真茂谈谈学雷锋的体会。刘真茂说——

  雷锋要是还在,今年应该是73岁,我66岁,是小兵,是小兄弟。我1965年入伍,当时部队正在学雷锋。记得星期天排长带我们到附近农村帮老百姓干活,到车站、街道打扫卫生。有个战士家遭了灾,我们大家悄悄给他家里寄钱。部队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谁有困难,都互相帮助。我们都记住了雷锋那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在部队13年,是部队这座大熔炉和雷锋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

刘真茂

刘真茂 唐天摄

  学雷锋要持久。不能只学一阵子,要学一辈子。退伍后,我在守护狮子口大山三十年中,进一步体会到雷锋精神的力量。这座大山有35万亩森林,7万亩草山,光靠我一个人的话,有三头六臂也守不过来。靠什么来守呢?靠雷锋精神,像雷锋一样跟当地群众以心换心,急他们所急,帮他们所需,为当地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大家的心凝聚了,力量就大了,形成了群防群护的合力。在狮子口大山三十年,我也有过困惑,但一想到雷锋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我就坚定了,有底气了。

  给我影响最大,成为我人生榜样的还是雷锋。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怎样才幸福?我从雷锋身上得到了答案。

  学雷锋不会过时,为人民服务,做好人好事,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呢?雷锋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积淀起来的美好人性光辉,是爱心善心担当心,是人类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孔子说,仁者无敌。读懂了雷锋精神,就读懂了民族的灵魂,就读懂了希望。在学雷锋的路上,我永远是一个小兵,我要努力再努力,永远做一个雷锋那样的好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狮子口大山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重视和支持。我身体很好,仍然坚守在保护狮子口的岗位上,有雷锋精神做伴,我信心满满,这座大山一定会更加美丽,造福子孙后代。(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斌)

  刘真茂事迹

  刘真茂,66岁,共产党员,复员军人,湖南省宜章县人。他坚守共产党人信念,30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狮子口原始山林。在不通电,交通、通讯不便等恶劣条件下,尽心竭力保护山林资源,与坏人的恐吓破坏行为斗智斗勇。自1993年以来,他没在家过一个春节,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没向领导说过半个苦字。他恪尽职守、排除万难,与孤独、误解以及人性的贪婪对抗,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山卫士”。

  2012年2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整版刊发《新时代的“活雷锋”——共产党员刘真茂30年守护山林的故事》,并有后续报道48篇。2012年8月,他的事迹被编成歌剧《以青山的名义》搬上舞台,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1月,刘真茂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2”年度网络人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