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金波先生捡回的“宝”(王泉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8日1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泉根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亦师亦友的长者。十多年前,我从外地调到北京谋生,因而我们经常在会上会下见面,电话不断,可谓“老友”。我知道金波先生写过许多儿童歌词,流传久远,如《在老师身边》、《海鸥》、《把心贴着祖国》、《红蜻蜓》等,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儿童时代最爱吟唱的那首《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词作者竟也是金波。我是在上海《儿童文学选刊》上读到金波先生的文章《我又找回了一个‘宝’》,这才第一次知道。那天我放下选刊,立刻给金波先生打电话,兴奋地对他说:“这首歌我从小就爱唱,至今难忘。你叫我们捡回了一个‘宝’……”

  这首歌分上下两阙,进行曲节奏,有民歌味道,唱起来爽口提气,活泼欢快。那时全班小同学一边齐唱,一边拍着巴掌,摇头晃脑,直唱得声震瓦屋,十分来劲: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哎哟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不能一日烧。(下阙略)

  金波先生是1958年上大学二年级时写的歌词,我是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学唱的。我们传唱的年代正处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以后又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倡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而金波先生的这首歌自然而然传遍各地,响彻校园。

  我至今忘不了,我们唱着这首歌,春耕夏种秋收时节,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队劳动,我们捡过麦穗,插过稻秧,摘过茶叶,还放过学校勤工俭学饲养场里的山羊。我更忘不了,我哼着这首歌,帮大人干家务活,干得最多的是去曹娥江担水。那时候,清澈的曹娥江水可以直接用来淘米烧水做饭,从曹娥江河沙里挖来的黄蚬烧梅干菜,是家家户户最爱吃的靓汤。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多年后再回家乡,曹娥江的黄沙已被当作建筑材料挖光了,沙老板又把目光转到了江边的沙地;两岸的企业已使江水变质了,人们再也吃不到“黄蚬汤”,更不能直接用曹娥江水烧水做饭了。我站在江边,不由唱起了《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为什么一部分人靠淘沙腰包鼓了,家乡的面貌也变了,但流淌了千万年的曹娥江水却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被污染了呢?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周围的家乡小朋友不清楚我在唱什么歌,有的还在窃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金波先生的这首歌销声匿迹了,“勤俭”二字也被屏蔽得差不多了。人们更多地听到的是“能挣会花,拉动经济”。至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早已成了不耻出口的老皇历,而什么“楼倒倒,桥垮垮”则几乎使人听得麻木了。

  从我住的小区到任教的学校,要经过一条热闹的街市。我在大街路过时,隔不多久就会看到“关门甩卖,门面转让”的吿示,很快店面易主。新店主进场头一件事就是将上家店主的装修统统砸掉。这一砸,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源就变成了垃圾。砸完后便是重新装修,又把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源扔了进去。接着敲锣打鼓开张营业……

  如此一遍遍“前赴后继”的市场景观,真个是“能挣会花,拉动经济”,却在这一片“叮叮当当”声中消耗殆尽。至于逢年过节送来送去的那些茶叶、月饼的豪华包装,一转手就当垃圾扔掉,还有酒席间餐桌上的浪费……让我这个曾经唱着《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长大的人,看了实在心痛。

  面对无序而又无奈的现实,我们今天还需要继承“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些古训今天还有价值吗?在一次生态环保与原创文学研讨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节制的发展和有限的地球可供资源之间的矛盾。对此现实,人类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盲目乐观主义者,认为煤挖完了有石油,石油用完了用核能,地球资源消耗尽了可以移民其它星球,人类总是有办法的;另一种则是现实忧患主义者,他们呼吁人类善待生命,善待地球,保障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积德留福。从一定意义上说,儿童文学作家在骨子里属于后一类人,因为儿童文学着眼的是民族下一代,服务的是未来社会的小公民。我相信,金波先生属于这一类人,我也属于这一类人,因为我至今仍爱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同时希望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也爱唱这首歌,希望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不要丢了我们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