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感谢生活,感谢时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0日09:31 来源:文艺报 张曰凯

  是鲁西北古朴的风土民情、儒家思想在这方土地上镌刻下的深深痕迹,是漳卫运河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是黄河故道的风、运河千载的浪,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鲁西北先祖的血脉在我身上流淌,我和这方土地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玄庄的影子和玄庄的人物时时在我脑际闪现,一座巍峨而“神圣”的玄武庙给我留下铭心刻骨的记忆。52年前我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教室里已经开始写《悠悠玄庄》这部长篇的初稿。我思念寥廓的西大洼,我想郁郁葱葱的香椿园,我怀念温馨的土坯芦苇屋……

  然而,仅仅有生活距离创作一部真正文学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还很遥远。我曾在北大中文系一代宗师杨晦、游国恩、吴组缃、林庚等门下受业,感恩先生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也确实对我后来的写作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大学中文系不是作家的摇篮,52年前的初稿早被我否定了。我没有文学天赋,出身农家,童年少年没有受到文学的熏陶。一个人一生学业的成长,除了个人奋斗,社会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直到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旗树立在中华大地,我国当代文学真正步入按照文学自身规律发展的轨道,此时我置身于文学编辑岗位,良好的文学氛围,使我内心涌动起创作长篇小说的艺术思考。

  写作首先要选择“自己的句子”,选择适应作品题材和自己能够驾驭的写作方法。我是个老实人,不精明,更不会耍滑,根据自己的气质和所掌握的学识,只能选择现实主义,而且是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我自知自己是在爬一座高山,因为大家名作已达到顶峰,不但难以逾越,也难以攀登。为达到目的我做了充分艺术准备,重读中外名著,选取《悲惨世界》和《红楼梦》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本,创作前和创作中作了如下艺术思考:

  一、    引用两位艺术大师的名言作为写这部长篇的艺术准则。一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美是生活”。一位是脂砚斋的名言“随事生情,因情得文”。小说家汪曾祺说过:“小说是写生活,而不是编故事。”我以为,“写生活”和“编故事”不是一个概念,两者的艺术效果是不一样的。小说里需要有故事,但故事不是编出来的,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众多的生活细节缀连起来的。只有真正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带给读者美的愉悦,具有艺术生命力。我严格遵循“写生活”这条准则。脂砚斋是《红楼梦》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家,他在第八回写下了上述批语。《红楼梦》悲剧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我以为这是中国小说美学的独特优势。写作中人物、情节、细节都要倾注感情,始终不忘一个“情”字。

  二、    一部好的长篇小说须在宏观把握和微观描写两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二者缺一不可。长篇小说不能脱离时代,不能没有时代背景,但是再宏大的主题落实到写作上,也要从小处着眼,从细部入手,微妙的生活细节才是展示主题萌生艺术魅力的肯綮所在。然而二者如何有机地结合为一部长篇的整体,这又是一个难题。每一个作家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刘绍棠有一句话“要扬长避短”。何谓长?何谓短?作家亲历的生活是长,采访来的,看资料来的素材是短。根据自己的阅历,我有意注重描写农家日常生活,展开绵密的生活细节,而把历史风云变幻作为小说时代背景,传递、影响到这个村庄的人生。时代是不能回避的。

  三、    关于主题思想、人物、故事、细节问题的思考。我以为主题思想是一部作品的纲,在这个大纲统领下,要紧紧抓住小说三要素:如果以小说喻人体的话,一是人物要立得起来,人物好比人体的骨骼,人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就难以站立;二要有动人的故事,故事好比人体的五脏六腑,人体没有五脏六腑形同空壳;三要有逼真而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细节好比人体的血液,人体没有血液如同僵尸,五脏六腑失去血液难以运作。在这里关键是细节,人体不能缺了血液,小说不能没有细节。

  关于笔法(语言)问题的思考。一般说来,作家写作成竹在胸,提笔一泻千里,并不顾忌笔法问题,但对于我来说顾虑重重。何虑之有?当编辑看了千千万万篇稿,有优有劣,良莠不齐。那些被淘汰的稿件艺术写作方面的毛病在哪里?我在1998年主编的《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丛书前言中写道:“题旨大于形象,见事不见人,直叙外露,一览无余,情节编造斧凿,叙事形态不自然,语言非生活化、干瘪、晦涩,均为小说创作之大忌。”别人犯的毛病自己会不会犯呢?所以写作中时时力戒,笔法把关。一部《红楼梦》伴我5年,反复阅读。朝着“大略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目标下功夫。出书以后心里还打鼓,看了评论家的文章,心里才踏实下来。有人谈到:“如静水深流,表面微波不兴,内里却涌动着巨大的情感波澜,这是《悠悠玄庄》风格上的鲜明特点。”还有论者认为,“这部小说以中国古典小说白描语言创造画面,创造形象,创造意境,辐射出强烈而又绵长的艺术魅力。”我欣慰之至,道一声:“感谢生活,感谢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