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年”是一份态度,传承精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16日15:09 来源:南方日报 潘姝苗

  鲁迅先生在《祝福》一开头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从古至今,年,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吉祥、喜庆、团圆的代名词,且不论天气阴晴,无关荣华贫富,其重要地位不可代替。

  从元旦开始,儿子就在盼新年。数着日子,春节就到跟前了。孩子问我,“农历和阳历怎么有两个新年?”我也解释不清,只好跟他说,只有农历过的年才是名正言顺的“年”。儿子生在最热的伏天,等迎来第一个春节的时候,已经算虚岁有二了。眼下这匹“小马”正当幼学之年,言语之间也有了一些见地,但凡不明就里的事便会追问到底。看着从前许多想当然的说法已经不足以糊弄他,我开始学习严谨,认真帮他解着生活中的每一道题。

  生活是一种态度,“年”亦然,谁也不敢怠慢。自打腊月起,人们就开始忙活,备年货,舂年糕,贴春联,放爆竹,洒扫除尘,辞旧迎新。在孩子心里,“年”映在大人们欢腾的张罗里,该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即使在成年之后的我看来,“年”这个字眼依然神圣,像是一段生命的符号,饱含韵味,传承精神,让人意犹未尽。

  年年岁岁,许多风俗在老祖宗手里传下来,晚辈们照着延续至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眼界的开阔,思想的开放,过年的方式也时有推陈出新。而小的时候,却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言语上的约束,“死”字最为忌讳,可越是不能说的,我们却越变本加厉,一口一个“今天我快活死了”,“不喝(活)了、撑死了”,“这道菜好吃得要命……”没遮没拦,常常惹得父母怒不可遏。

  不论讨口彩还是说吉利话,都是对日子寄予的美好心愿,与吉凶祸福无关。现在是新社会了,人们不再信奉“神灵”之类的事情,孩子生活境况宽松得多,性情也自在。爷爷奶奶疼孙子隔代亲,训斥发火没见过。就是犯了规矩,以小欺老,也只见二老笑弯了鱼尾纹,不会与他计较。见此情景,只纳闷这还是小时候令我们惶恐不安的爹妈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们纯真无邪,心里只盼着好吃的、好玩的开心事;青年人情窦初开,什么都是紧跟时尚,期望自然也色彩缤纷;等到中年以后,冷暖尝遍,方知人生如梦,繁华犹如过眼云烟,有些东西不是想要就会有,有些拥有了也不一定能长久;待到暮年老矣,耳顺清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诗曰,“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种种应约而来,“年”披着红装,揣着敬畏,是来告诉我们,新年新希望。不管未来要经历多少等待,收获多少果实,穿越多少艰难,我们都要徜徉在天地之间,留一声祝福,照亮下一程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