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接“地气”接心灵 春晚在变革中获得新生机(廖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15日00:01 来源:新华网 廖翊

  央视春晚向来被认为“众口难调”,对其评价更是众说纷纭。记者以为,刚刚落幕的央视蛇年春晚好看,是这些年来较为成功的一届,网民初步反映基本正面。

  通过央视最近几届春晚,尤其是本届,大体能看出央视春晚的变革努力与走向。

  接“地气”,接心灵

  过去30年,央视春晚中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节目,无不与现实生活、真实故事联系一起,如冯巩、牛群的相声《巧立名目》(“领导——冒号”),黄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打工奇遇》,韦唯演唱的歌曲《爱的奉献》等等。

  反映现实、老少咸宜、轻松逗乐的特点,使语言类节目一直占据央视春晚重要位置。这类节目存在前提乃是生活,但很长一段时间,春晚许多语言类节目,只是关联了年度热词,切入生活却十分浅表,概念化,编的成分多,无法拉近观众。

  “先天不足”下,实现春晚“送欢乐”的任务,越来越多地依赖“笑星”自身的“搞笑”能力,比如赵本山。不否认,赵本山为此煞费苦心、贡献良多。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他确实有过思想性、娱乐讯俱佳的节目,但近些年,他更多是依靠个人天分、无以替代的肢体语言完成演出,剧本的“当下性”让位于表演本身。表演与生活、现实的距离,让观众笑过后空茫乃至迷惑。这成为近年来赵本山小品、以及不少演员小品的硬伤。

  本届春晚语言类节目更注意人物言行的内在逻辑,更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身。不仅“接地气”,更“接心灵”。比如,蔡明、潘长江小品《想跳就跳》,表现了爱好舞蹈的古稀老人的生活,反映出我国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具有感人的人文关怀。这应是对相声、小品优良传统的回归。

  接“人气”,重互动

  进入新世纪,央视春晚不复盛景,被形容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改革势在必行,喊出了“开门办春晚”。

  同时,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办春晚,网络春晚,甚至社区春晚“叫板”央视春晚,以贴近性、草根性、大众参与性赢得了不少人气、点击率。这为形成套路、日益贵族化、明星化的央视春晚敲响“警钟”,也明确了“开门”的方向、改革的目标。让相声、小品更接“地气”,是改革举措之一。

  如何更大贴近?是招徕更多所谓“人气明星”,还是吸纳更多草根明星同乐?央视春晚更注重后者。“西单女孩”任月丽的表演,深圳民工街舞团的亮相,农民朱之文的演唱等,让央视春晚走向“百姓的春晚,大众的舞台”。

  连续执导最近两年春晚的哈文更表示要“拆门办春晚”,登上蛇年春晚的草根明星大大高于往届。这些真正来自民间的演员,基本通过《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直通春晚》等平民选秀舞台产生。在春晚这个最大联欢舞台上,他们的确不负众望,以独具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赢得了观众,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为央视“拆门办春晚”大大加分。

  是否来自民间就代表“贴近性”?很多明星大腕也是来自民间,但最后表演味盖过了泥土味。让这些“草根”明星、所有明星高水平呈现原味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贴近性,才能挣来永远的人气,改革才算落到实处。

  求创新,领时尚

  过去30年,每年央视春晚舞台与现场呈现,莫不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真实反映。如何在办好节目的同时,塑造出一个代表当下中国发展水平的最大联欢舞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央视春晚舞台越来越绚丽、华彩,让观众耳目一新。但是,观众的口味、艺术的创意永远在变化中,渐渐的,单纯的舞台炫美无以满足需要。2008年春晚总导演陈临春开始了舞台创新,将两边的副舞台进行拓展,呈现出更大的表演空间。

  正如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春晚舞台应该具有怎样的承载和意味?2012年开始,更多的科技手段用于春晚舞台,在萨顶顶演唱《万物生》时,四周LED大屏幕墙所创造的四季更替、自然景色,让观众如临其境。

  本届春晚,这种高科技的舞台运用和神奇效果贯穿始终。比如,航天英雄景海鹏、刘旺、刘洋参演的节目《嫦娥》,通过电视虚拟技术,直接将3位英雄从太空“降落”到了现场,将直播舞台虚拟成广寒宫,然后再通过模拟航天员漫步太空的情景把观众从虚幻拉回到现实,于“穿越”中感受祖国科技的巨大进步与发展前景。

  这种高科技舞台应用,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丰富了节目表达力和想象力,强烈唤起了观众的憧憬与自豪。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式就是内容。

  在节约基础上的舞台创新,大大拓展了舞台空间,赋予舞台新的生命。央视在这种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引领,走在了同行前列。央视春晚,在改革、创新中获得新生机,重新起航。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廖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