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饭桌大过天(叶延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12日06:49 来源:人民日报 叶延滨/文 徐鹏飞/图
叶延滨/文 徐鹏飞/图叶延滨/文 徐鹏飞/图

  又是一年的春运,全国上下总动员,数亿计的中国人在铁路上大迁移。新闻媒体不断出新的焦点,关于打击票贩,关于网络订票,关于实名制,关于农民工如何留得住,关于子女随父母流动入学、关于留守儿童……每年春节前后如同一场大战演习,昏天黑地的忙碌四十天的“春运”为的是啥?说来说去,过节也好,回家也好,归根到底是一餐饭,在大年三十全家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边吃一餐饭,这餐饭的名字叫:团年饭。一张饭桌大于天,吃了才算全家团聚,吃了才有亲情,吃了方算回家,吃了这一年才能过去!让整个中国都在车轮上飞快四十天的春运,大体就是这么个事情:团年饭,饭桌大过天!

  搞不懂吗?搞不懂,你就不懂中国。台湾作家蒋勋在文章中说,他在法国读书的时候,一个法国女作家对他讲: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中文吗?因为我不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坐在一张圆桌边,没有人规定每个人吃多少菜,而大家都知道吃多少菜。多奇怪的问题,多深奥的道理。到国外旅行,再大的宴会,各人吃各人的。看西方电影,就是一家人吃饭,也是当妈的端着大盆提着大勺,给每个人的盘子里分食物。真的,中国人怎么就团在一张饭桌前,筷子飞舞却皆大欢喜?这就是文化,也叫文明。

  这张大桌首先的意义在吃。民以食为天,见面先都问:“吃了吗?”现在有了钱,满桌鸡鸭鱼肉,全家坐在一起吃得高兴;就是穷得没有肉味,不见油星儿,一家人也坐在一起吃。吃饭是生存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一家人要认真地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全家在一张大圆桌上吃饭,又是一种仪式,表明这个家庭的亲密和谐,自然也形成了一种礼仪。首先,在一张圆桌上吃饭,长幼尊卑座次有序,为尊者坐上座,其余依序而排,有了客人坐在尊者主座左右。这样吃一次饭,便讲一次尊卑规矩。其次,实行礼让与克己,一张桌前坐那么多人,一盘菜端上来,谁先动筷,谁夹多少,有吃的潜规则。好菜上桌,定让长者先尝。有了客人,主人要替客人夹菜,菜少时,多吃碗里的饭,少动筷子的人就会得到长辈的赞赏:“有眼色,懂规矩。”还有这饭桌也是维系家庭的各种节令和各种庆典的重要道具:祝寿、添丁、相亲、接风、送行等等,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饭桌上成长,不一定人人都进过学堂,趴过课桌,但人人都在饭桌前学习做人,学会处世。

  对于老百姓来说,社会发展了,求学务工带来的流动常常让一家人天各一方,这张大饭桌不可能天天围坐,但一年一次团年饭还是一定少不了,因为那是家,是亲情,是根。相对于老百姓的那张饭桌,天天没有消停的酒楼里的饭桌却有着另一番精彩。百姓家的饭桌叫“席”叫“宴”,包间里各式各样的吃喝叫“饭局”,以酒肉设局,“妙”不可言。

  饭局里的规矩其实挺有深意。首先是座次,主人、主陪,主宾及其主方及客方,座次、朝向、谁和谁在一起,大有讲究。现在要办成事情,一要关系,二要实力,三要感情,这三条放在一起最好的地方就是“饭局”。饭局上要吃要喝,更重要的是要说,拉关系的,批条探风的,显示实力的,都在推杯换盏间中原逐鹿;求人情的,当说客的,保媒拉纤的,都在酒话笑谈中暗度陈仓。

  这里面有多少明渠暗道,我这个中国人都搞不明白,对那个想学中文的法国女作家而言,我想就是学了中文肯定也不敢说能弄明白。记得本世纪初我和三位中国作家与四位英国作家组成一个叫“灵感之道”的采风团,有过半个月在中国共同坐火车旅行的经历。四个英国作家每餐饭都在一张桌上吃,AA制,各付各的钱;四个中国作家也在一张桌上吃,每餐饭轮流由一个人埋单。双方为这件事进行过认真讨论,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最能维持友情。所以,我以为看一个西方学者是不是“汉学家”,不只看他会不会讲中文,还要看他会不会用筷子,并且在饭桌上讲手机上刚接到的新段子。

  比方说我手机上收到消息:某新开张的酒店挂出店名招牌“犯醉团伙”,当天被工商管理勒令取下这个牌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