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中国学问”让他流芳后世

——外孙女眼中的汉学家高罗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5日09: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晓龙

  高罗佩(1910—1967),字芝台,荷兰著名汉学家、外交家、小说家。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增进了荷兰乃至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其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成功塑造了“中国的福尔摩斯”,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玛利亚·安·苏鲁米亚克女士是高罗佩的外孙女,她的外祖母水世芳则是清末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这样说来,玛利亚身上流淌着1/4的中国血脉。记者面前的玛利亚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齐耳的短发流露出干练和洒脱,优雅的微笑表明这是位温和而富内涵的女士。最近几年,因为“姥爷的事情”,玛利亚经常往返于荷兰与中国之间。谈起姥爷与中荷文化交流,她滔滔不绝。

  “他的人生就像小说”

  “不,一切都不会是永久的。我们的名字也如此,它们将变成空洞的音符,顶多只会使在我们之后来到世界上的人们想起一种个性,但那并不是我们的个性。”高罗佩在《小田原的温泉》里这样写道。不过,高罗佩的名字及作品肯定不会这样,逝去的只是高罗佩的生命本身。玛利亚并没有亲眼看到过外祖父。“姥爷去世时57岁,那时,我妈妈才14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姥爷的形象却愈加清晰。“一个卓越非凡的人,他的人生就像一本小说,我管他叫‘世界公民’。”她说。

  高罗佩是个不世出的人物,其才华与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荷兰外交官,他通晓15种语言,任职遍布远东各国,从秘书、参事,到公使、大使。尽管仕途上一帆风顺,但流芳后世的是其“中国学问”——他痴迷琴棋书画,20岁研习书法,终身不辍;他醉心于古琴,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组织天风琴社;他爱写旧体诗,与郭沫若、徐悲鸿等多有唱和;他一生汉学著作颇丰,写下了《琴道》、《中国绘画鉴赏》、《秘戏图考》、《长臂猿考》等著作。“姥爷过着4种生活”,玛利亚说,“作家、外交家、汉学家和艺术家。”

  然而,当记者问玛利亚“什么是高罗佩最重要的遗产”时,她却并没有用高罗佩的任何一个头衔或一部作品来作答,而是非常真诚地说:“是他对人的关注和发现,特别是东方人。他想弄懂东方人的思维和行为,希望自己也能那样做。姥爷喜欢观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兴趣去发现当地的茶馆、书店和寺院。他写狄仁杰就是在写自己,很多学者说,能在《大唐狄公案》里发现高罗佩。”

  “他真正地活过。”玛利亚若有所思地说,“姥爷的知识十分丰富,对他来说,一种人生就代表一种知识,一种知识也代表一种人生。”人生固然短暂,但求知则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这或许便是高罗佩的魅力所在。

  “姥爷就是个中国人”

  2012年,欧洲多个国家包括荷兰政府相继表示,要改变现有的移民政策,强调以本土社会价值观为核心。除了受外祖父高罗佩的影响,玛利亚的外祖母是中国人,父亲是法国人,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的环境中。

  “文化就是一种工具,多一种文化,意味着多一种工具、多一种选择。生活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多一种文化,就多一种生存之道。”这一典型荷兰人的思考方式听起来很有趣。“总体来说,对于多元文化的家庭和社会,我的经历是积极而愉悦的。我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玛利亚的外祖母在高罗佩病逝后,因为不喜欢荷兰凛冽的寒冬,搬到西班牙南部独居,直到2005年去世。“我和姥姥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越来越觉得她有意思。她告诉我好多关于姥爷的事情。”玛利亚回忆道,“姥姥很好地适应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会说荷兰语、英语和法语。”“更有意思的是,姥姥总说自己越来越西方化,而姥爷却越来越中国化。她说,姥爷就是个中国人。”

  看得出,玛利亚很享受多元文化的家庭氛围,但记者还是忍不住追问了一句:“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好的吗?”“对妈妈似乎有过一些负面影响。”玛利亚坦诚地说。“姥爷去世时,妈妈还小。我有3个舅舅,妈妈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有着典型的中国人的容貌。当时,很多媒体故意丑化中国人。在欧洲,中国人的形象不是很好。可中国毕竟是妈妈另一半的根,所以心情难免会受到影响。不过,现在她很好。”

  玛利亚的本职工作是创意设计,参与了荷兰的设计、时尚和建筑计划。“我接触到一些中国年轻人,他们很有创意。”她说,“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认同,很中国,又很国际。”“你说,这是不是文化碰撞带来的?”玛利亚向记者提问道。“文化碰撞能丰富彼此的文化,这也是文化创意所需要的。文化多样性对荷兰人从来都不是问题。”

  高罗佩的遗产

  在许多人看来,高罗佩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搭建了桥梁。“我做的算是当下比较时髦的创意工作,要变化、要创新。”玛利亚说,“但姥爷的遗产好像是无限的,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望之弥高,钻之弥深——这句话完全适用于玛利亚对外祖父的感觉。

  2005年,玛利亚毕业于英国金史密斯学院,获影视人类学硕士学位。此后,她一直在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工作。2010年,受姥爷高罗佩的“中国情缘”影响,她也前往中国。“我在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工作了两个月。”玛利亚说,“随后,我参与了一个独立的创意项目。”

  为了促进高罗佩作品和精神的传播,通过高罗佩这个中荷文化的“联系点”,加强两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玛利亚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2010年,高罗佩诞辰100周年之际,她前往重庆。“我是和荷兰导演罗伯·龙布一起去的,为拍摄《跟随高罗佩》做准备。”玛利亚介绍,“这是一部非传统制作的纪录片,今年就要正式开拍了。”

  重庆是高罗佩与水世芳结婚的地方,对家人而言,那里自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意义。1946年,高罗佩夫妇带着孩子离开中国,此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2011年,高罗佩的家人第一次回到重庆。“我们联系上了姥姥家族里的人。”玛利亚兴奋地说,“姥爷当年在重庆学习古琴的天风琴社至今还存在,在白云观里观摩道士弹奏时用过的石台和石凳也在。”她的舅舅托马斯·范·古力克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了高罗佩生平及学术成就讲座,三峡博物馆表达了举办高罗佩展览的具体设想。

  2012年,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玛利亚在上海组织了“听高罗佩说”文学沙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施晔介绍了开展高罗佩研究的因缘、取得的成果及未来的计划,罗伯·龙布介绍了正在录制的高罗佩纪录片。活动的成功使玛利亚产生了成立“听高罗佩说”委员会的念头。她说:“目前,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结构,主要是想提供一个平台,收集、共享高罗佩的有关信息和知识。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发一个网站,并使用微博等社交媒体,促进涌现更多年轻汉学家。”

  玛利亚表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高罗佩,Facebook、微博等媒体上形成了一些关于高罗佩的“圈子”。上海师范大学还开设了高罗佩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生课程,很受学生喜爱。今年4月,莱顿大学汉学院前任院长伊德玛等世界权威汉学家将齐聚上海,共同召开高罗佩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我想,他们可能会商谈如何把中国的课程推广到世界其他大学”,她高兴地说,“并且制作在线的课件,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高罗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