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风过草原》:心与心的对话(李德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4日08:48 来源:文艺报 李德南

 

 

 

  熊育群的散文《风过草原》洋洋洒洒,长达万言。它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有效地张扬了作者的主体性,实现了历史与个人、叙事与抒情、天地与本心的统一。

  和通常意义上的文化散文一样,《风过草原》也关照历史的问题,尤其注重讲述拓跋鲜卑族人的历史。“当年,他们从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出发,一路南迁,进入中原腹地。两三百年里,一个不起眼的原始部落,三次向南迁徙,生存方式从游猎转入游牧,再到农耕,人类与土地的三种基本形态,他们一一经历,然后,入主中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北魏!”这是熊育群在文章中特别提醒我们注意的线索,整篇散文,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一线索展开的。作者在架构整篇文章时,还设定了另一线索:“我”的一次游历。我走的路线与拓跋鲜卑族人是重合的,“那条南迁的路线就这样豁然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这个久困都市的人,目光无限地伸展,像马背上的风。”这个“我”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我,是一个有独特生活经验的我,是一个面容清晰、表情丰富的我,是一个有隐秘心事的我:“这一次远行,内心里有着一种逃避的念头,尽管空间的距离对我毫无意义。但是,长时间的奔走,陌生的环境,让我感觉进入了另一片时空,是两千年前的那次迁徙让山水变得古老,眼前的人事反倒成了背景。”因此,这一次远行,既是对拓跋鲜卑族的历史的打捞、打量与想象,又是对自我内心的凝视、抚慰与省察。历史与个人,“南迁”与“南行”,在此互相交织,合而为一。

  《风过草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作者试图在一次“南行”中重新讲述或再现拓跋鲜卑族“南迁”的历史,使得散文带有明显的叙事性。文章开篇时即写到:“‘加格达奇’,发音奇特,火车票上读着它,意义不明。K7042次火车一夜摇晃,抵达这座城市。”作者还特别注意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安排与分布。整篇散文分为6个章节:第一节讲加格达奇和嘎仙洞,这是拓跋鲜卑族出发的地方,也是拓跋鲜卑族留下历史记忆的地方;第二节则讲大兴安岭,“它在天地间延伸,显得舒缓平坦。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这些高大的松树、白桦树和杨树,彰显了山的气魄。”拓跋鲜卑族人一度在此狩猎、放牧,度过从游猎向游牧转变的过渡阶段。这种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结合,在剩下的4个章节中也非常引人注目。不管是面对拓跋鲜卑族的“南迁”,还是面对我的“南行”,“我”总是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伸展自己的感受。“我”所使用的文字,是灵动的、诗性的,充满象征与隐喻,还有东方式的感悟或哲理,抒情气息浓厚。

  此外,作品还体现了天地与本心的统一。李敬泽曾经说过,作家要能“参天地,见本心”。所谓的“参天地”,就是要有广阔的胸怀与视野,有足够的勇气,有超越的、理想主义的精神;“见本心”则是要忠于自己的真实经验,突破一切的成规,与赤诚的自我照面。对熊育群来说,这是一种自觉的追求。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必然要“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之心,游历并认识自身之外的广大世界,这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很难想象一个关在书房里的人,能有对这个世界独到的见识与宽广的眼界。我在这样的游历生活中深刻体验到生命与人生的疼痛,这是我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每个走出家门的人都会写一样的东西。作家永远是个数而非复数。”正是因为这样的自我认知,《风过草原》中所呈现的,都是独特的自我感知与思索。

  从个人的“南行”这一角度来看,《风过草原》自觉地把“我”放在广阔的天地间,借此来认识这一有限的、却是独特的“我”,“以有限的个体生命来敏感地、深刻地体验无限的存在,张扬强烈的个人生命意识”;从拓跋鲜卑族的“南迁”这一角度来看,透过“我”的在场与体验,给那段历史打上个人的存在印记:“长坡起伏的草原空无人影。风把敖包之上的旗吹动。神灵在虚无中给灵魂以恐慌。这片拓跋鲜卑人生活过的土地,他们眷念故土的灵魂也许就在下面安息吧,也许飘浮着的云影就是他们在草原上的游弋。我望着大地上一处正在飞跑的云影,盼望它飞过我的头顶。这是天与地寂寞的游戏。”这样的描写,实际上是让“我”成为历史与当下、时间与空间的一个连接点。历史于是不单单是一些事件、不单单是文字记载、不单单是毫无生命的知识,而成为一次与个人有关的事件。借此,历史获得了不一样的生命与呼吸,“我”则在广阔的天地间重新界定了自己的位置,刷新了自己对历史、天地、人生、自我的认识。在这里,天、地、神、人是一体的,时间与空间也是一体的。

  《风过草原》的字里行间都埋藏着存在的奥秘,还有命运所赋予的起伏的机缘。与此相关的阅读,也就不单单是收获一些知识,同时还意味着,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对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