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王蒙谈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2日19:44 来源:人民日报 王洪波

  作家王蒙是位爱猫、知猫之人,写过散文《猫话》,小说里也专章写过猫。他曾用“画猫点睛,屡败屡胜,半干半稀”概括自己“一辈子的活法”,其中第二个字就是“猫”。“我不敢说自己是画龙点睛,我是画猫点睛。我点了睛,怎么点的不能说,天机不可泄漏……”熟悉王蒙的人都能想象得到,他说这句话时,脸上浮现出那种特有的机智、谐趣、好玩的笑容。

  记得前年,我曾陪王蒙在北京世纪剧院看过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的中文版演出。他看得兴高采烈,谢幕的时候,快80岁的老人站起来高举双臂欢呼。散场走在通道时,还在兴致勃勃地高声哼唱“走向远方”,引得不少观众侧目微笑。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再次有幸陪他观赏音乐剧《猫》的中文版演出。

  中场休息时,王蒙掩不住兴奋,他说猫实在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音乐剧《猫》的创作者真是有惊人的想象力,让人百看不厌。他说自己在现场看过四次《猫》,前三次分别是在伦敦、纽约和东京。这次看中文版的演出完全超过了他的想象,表演精彩,非常传神。作为已经看过数次《猫》的观众,应该说对《猫》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他说这次还是有很多新的收获:一是一般人的英文再好,也很难把握住每一句台词和全剧的所有内容;二是看英文版时,因为要努力听懂,精神会紧张,如果看字幕,又要分散精力,而看中文版,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看戏,是极大的享受;三是有些舞台信息原先没能完全领悟,这次全弄明白了,实在是高兴。

  王蒙透露,《猫》走进中国,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音乐剧《猫》1981年在伦敦首演。次年,朱穆之同志当文化部长时,就有人向他推荐《猫》到中国演出。穆之同志访问日本时,日本四季剧团还专门请他看日文版的《猫》,想把它引进中国,但穆之未敢答应。 “后来我在位时,四季剧团的浅利庆太又向我推介。应日方要求,我看过录像带后,仍然无此胆量。”“为什么呢?因为毛主席说过,我们反对一切牛鬼蛇神。音乐剧《猫》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很多人都未必能看得明白,甚至还会有人说那简直是群魔乱舞。所以,30年前没有人敢同意《猫》来中国演出。”

  王蒙还说:“《猫》能来中国演出,本身就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开放的文化心态。而排演制作中文版则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解、借鉴、学习、欣赏世界上经典精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既是个人的艺术享受,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建设与累积的重要途径。没有翻译家们的付出,我们许多人就无法读懂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众多极其重要的文学作品。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制作,又不仅仅是翻译,而是在舞台上立体地精彩地呈现出来,用人把它演出来,用我们熟悉的母语,把原剧的内容、神韵、气质都要传达出来。这个意义很大。你们的做法又与过去一些艺术院团或院校移植演出外国剧目完全不同,那种做法看起来还是隔着一层。唱原文隔,唱中文更隔。而现在看你们的中文版《猫》和《妈妈咪呀!》,一点也不隔,不仅歌词文本翻译得好,整个演出也非常顺畅,让人看了忘情、过瘾……”

  看《猫》,自然不能不提到猫。王蒙对猫的神秘,至今有许多不解之处。在他的《猫话》中,提及“文革”中他在新疆伊犁养过的一只黑斑白狸猫,取名叫“花儿”。这只猫十分善解人意,甚至能和人一起玩乒乓球。“我和妻各在一端,猫在中间。我们把球抛给猫,猫便用爪子打给另一方,十分伶俐。”还说,花儿特别洁身自好,决不偷嘴。家里买了羊肉、鱼等它爱吃的东西,它竟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它避嫌,走路都绕道。“这样谦谦君子式的猫我至今只遇到过这么一回。”

  这只猫跟随着王蒙很长时间,在“劳动改造”生活中带给他莫大精神抚慰。“遇到我去伊犁河畔的小庄子整日未归时,它就从农家的房顶一直跑到通往庄子的路口,远远地迎接我。有时我骑自行车,它远远听到了我的破旧的自行车的声响,便会跑出去相迎。”王蒙后来一直养猫,在他的师长、友朋辈作家中丰子恺、夏衍、冰心以及刘心武、魏明伦等人也都以酷爱养猫著称。王蒙文中讲述,夏衍“文革”前养过一只猫,后来夏公在“文革”中落难,被囚多年,此猫渐老,昏睡度日,乃至于奄奄一息。终于,“文革”后期,夏公恢复自由,回到家,见到了老猫。老猫仍然识主,兴奋亲热,起死回生,非猫语“喵喵”所能尽表。此后数日,老猫不饮不食,溘然归去。王蒙在《猫话》中评曰:“或谓,猫是一直等着夏公的。只是在等到了以后,它才撒爪长逝。”王蒙认为猫通人性,甚至有人还说猫能通神,猫能凭借夜晚天空的星星辨识迷失的路线,能夜观天象,总之猫简直太聪明了。

  回过头来再说《猫》。王蒙说,《猫》的世界,其实是人的世界。通过猫,写出人生活中的诗意与沧桑。他认为《猫》的创作者,一定是既懂猫,也懂人。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让他这个喜欢养猫的人,产生很大的共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