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看图识莫言,别把文学看“斜”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1日09:4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怡梦

  日前南京某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中,一道试题给出了莫言的照片,令学生指认“他是谁” ,有学生答“赵本山” ,有学生答“周立波” ,还有学生干脆做出了看图说话式的描述:“这个人好像很骄傲,因为他斜着眼睛看人……”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莫言” 、“小学生”字样,结果显示,莫言的名字出现在不止一校、不止一科的小学生试题中,是否继杜甫、元芳之后,大作家莫言也忙起来了?

  由千奇百怪的答案可见,部分小学生对娱乐名人的关注度远远大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学校通过考试让学生认识莫言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这样的命题方式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盛传多年的某高校选修课期末考卷。由于大学选修课常常有人翘课,为检验学生出勤情况,试题给出四张人物照片(其中不乏娱乐明星) ,要求学生选出本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如果没记错的话,这题的分值也颇可观。对此,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啼笑皆非,可笑的原因无非是,这样一道选择题的潜台词是:上选修课的目的就是认个脸熟、混个分数。反观今天这道让小学生辨认莫言的题目,似乎有那张选修课试卷的影子,可论者大多关注小学生试卷应不应该考“莫言”和小学生不认识“莫言”有多大过错,似乎忘了“认识莫言”这个命题本身的真伪——何为认识?怎样的认识于教育是有意义的?出题者是否也认为,学生只要熟悉这张脸就足够?这似乎又陷入了某种悖论:试图引导学生关注非娱乐化信息,但“看脸认人”却又是娱乐新闻常用的手段。

  这张照片或许会载入很多教科书,会成为历史,而对于历史书上的人物,没有人会去评价他是否“很骄傲” 、是否“斜着眼睛看人” 。童言无忌,却道出了一个事实,莫言之于我们,还并未成为历史,他所代表的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现实与我们同在,作为和他处在同一时代的人们,轻易地将之简化为一张人物照片是肤浅的,莫言可以是一部《红高粱家族》 ,一句关于文学创作的箴言,也许这都不全面,但如果仅从一张照片来认识莫言、看待文学,是否也会沦为“斜着眼睛看” ,乃至把文学看“斜”了。有人说中小学试题中出现莫言是与时俱进,但我们是否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走近他?一些成年人也不过是在几个月前才分清《白鹿原》和《红高粱家族》的作者是不同的人,小学生不认识莫言的样貌又如何?

  与其用考试这一“法宝”强制学生了解而又并不甚解,不如将莫言作品纳入各种推荐阅读清单,至于学生何时去读他,则需依据其自身的成长程度和文学积累而定,润物细无声本是教育的天性,这又与作家的秉性不谋而合,我想每一个作家都愿意成为这样一种存在:人们未必知道他长什么样,却与他的文字相熟已久形同至交,他的创作深深渗透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在他书写过的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有他的传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