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回忆与启功先生交往二三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31日10: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新学

  中国从明清以降,从传统绘画、书法艺术上看,无不从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浑厚开始,这个趋向除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外,更与作者的艺术追求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书画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其最高境界是追求心灵的解放,或诙谐幽默,或宁静致远,泼墨挥毫、酣畅淋漓,古人谓之曰文如其人。推想启功先生亦如此。

  与启功先生相识,是我许多年来一直觉得很高兴的事情。每每回忆起启老,我的思绪总能够飘到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天……

  那是1986年5月的一天,我拨通了启功先生家里的电话。“您是启老吗?”电话里传来纯正的老北京话语:“我是启功,您是哪位?”“我是张新学,和平街四中的教师,我想给您拍一组照片作资料,您看什么时间合适啊?”“那您现在来吧,我等您。”“启老,我现在有事去不了,改个时间行吗?”“那您明天上午来?”“明天上午也够呛。”启老说:“那就明天下午吧,下午三点。”

  第二天下午,我骑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家属宿舍区。启老住的是两层的教授楼,走上二楼,只见启老家的门上贴了一张白纸条:“启功去八宝山了”。我好生纳闷,和先生约好了,老人家怎么去八宝山了?犹豫之下,我还是叩响了房门。随着门里插销的响动,门缝中露出启老眯眯的笑脸。我疑惑不解地问:“启老,您不是去八宝山了吗?”启老笑了,“那是前几天去八宝山时贴的,我忘了摘了,咱们先照相,这样也省得有人打扰。”到这时我才明白,门上贴的这张白纸条,是启老的一种特殊的幽默。

  相互寒暄之后,我和启老商量好把照相的地点选在了书房。在书柜的一扇门上贴着启老用毛笔书写的“请勿照相”四个字,字体写得非常漂亮。我说:“您这四个字写得真好看,哪天也给我写一个吧。”启老答应说好啊。我又问启老:“您干吗写这几个字啊?”“我不喜欢别人给我照相,但这和你没关系,这是给别人看的,咱们还是照相吧。”

  我平时拍摄人物肖像对环境的要求不是很讲究,所以就对启老说:“您就坐在写字台前,桌上摆本书就可以了。”但启老认真地说:“别介,既然要照相,咱们就好好照,我找一本老的字帖,我看字帖,你给我照相,这样效果好。”说完,启老起身在书柜里翻了一会儿,找出一本看似挺古老的字帖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还有一次我去启老家,启老让我陪他去北太平庄大街的一个照相馆取证件照。我们离开教授楼,一路向东,边走边聊,聊到了他的身体状况,启老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感觉有些不舒服。我建议给先生找个著名的老中医看看病,吃些中药,好好调理一下。不知怎地,启老对看中医不感兴趣,说还是看西医吧。

  启先生对看中医不感兴趣,但中国传统文化却深深地根植于先生的骨子里,启老身上与生俱来的礼节习惯永远是人们的行为示范。记得那年著名书法家萧劳先生百岁时驾鹤西去,我和萧先生的亲朋好友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人家送行。当我走进贵宾室,只见三面的沙发上都挤满了人,只有里面那组沙发上只坐了启功先生和王光英先生,他们身旁空置了几个位子没人去坐。我和启老、王老都熟悉,就快步走了过去,在和两位先生打招呼的同时,比我大几十岁的两位老人非常礼貌地站了起来和我握手寒暄,弄得我这个小字辈特别不好意思,我赶忙说,您怎么站起来呀,这可太不合适了,启老却笑着说道,不起来那哪儿行啊。

  启老非常幽默,有些事儿想起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记得那次和启老、钟敬文先生及一些师生去春游,在一家大饭店里大家提议和两位老先生照个合影,启老爽快地答应了。我扶着启老往照合影的地方走去,当我们走过一幅据说是一位旅居国外的画家画的巨大的国画时,我看了半天没看懂画的是什么,就问启老:“您看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启老站住脚,转过身来,端详着说:“神仙能看懂,人看不懂!”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中午,在去餐厅吃饭的路上,旁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书法家的作品,在我看来,那幅字笔走龙蛇,潇洒飘逸,犹如行云流水。我说:“启老,您看这幅书法,写得好不好?”启老瞄了一眼说:“好!好!”并把双臂伸开,把拐杖挂在手臂的前端,上下舞动着,做出飞翔的动作说:“像小燕似的飞起来了!”引得我们又是一阵开怀大笑……

  启老更加令人赞叹的是他对待人生那种淡定、豁达的态度。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老人家66岁时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一代大师,离我们而去了,但启功先生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