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贾芝:百岁学人 草根情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4日09:03 来源:人民日报 罗杨
图为贾芝。    罗雪村绘图为贾芝。   罗雪村绘

  贾芝是位跨入百岁的世纪老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实际掌管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近半个世纪,在这个领域里他是唯一。他作过前国家领导人李鹏同志的老师,是李大钊的女婿,在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算得上资深革命家。他的理论每有建树、著作颇丰,是位令人景仰的学者。但他既没有腐朽的官气,也没有学究气,平易得不能再平易,浑身散发着草根的芳泽。

  贾芝95岁生日时,我去看望他。那天他有些身体不适卧床在家,礼节性问安后我们准备离开,临走时告诉他《中国歌谣集成》马上要结稿了。没想到老爷子跳下了床,先是唱起了延安时期的儿歌,接着背诵我们听起来“土得掉渣”的歌谣。贾芝的夫人金老师不好意思地说,“一说到民间文学他就魔怔了。”一位95岁的老者手舞足蹈唱儿歌时那种天真烂漫的可爱劲儿,可想而知。那天,临别时他还为在场每个人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都是李大钊的名言。他不是那种老顽童式人物,身上没有那种看破红尘的玩世不恭。那是一种真正的童真,是草根文化学人的天真浪漫。我想,他就是为民间文学而生的。

  他的人生背景并没有使其眼光瞄向政界,深厚的学识也没有让他坐拥书斋沽名钓誉。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门崭新的学科。他以一种草根式的学术方法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民间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与学术界通常的那一套学者个人做“系统研究”的传统方式,既拉开了距离又形成了互补。他人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身体力行,并组织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对正在失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进行实地调查、搜集、采录和整理。他说“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这样做就是为我们的民族“保存国家的文化财富”。他反对坐在书斋里面壁苦思,提倡走出书斋、回归田野。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源自民间,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其实,他就是一位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守望者、传承者。他喜欢田野实践,不喜欢云端的高论。他不仅是民间文艺的知音,也是最懂得民间文艺的学者。其实民间文学的意义,更在于创造性而不在于学术性,要想真正了解和读懂民间文艺,更在于心灵之境界的沟通而不在于知识层面分析,这也许是他带给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启示。

  他与有“利用”价值或者能帮助自己改变人生地位的人近乎疏离。然而在他的周围却聚集着很多小人物,在他眼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宝藏。因此在他的工作制度中就有一条,即“群众来信,每信必回;群众求助,有求必应”。上世纪60年代,他组织了对于小人物的口头文学普查,就是被后来称作我国第一次对50多个民族口头文学进行的普查和记录,从而使得这些小人物身上的艺术光彩显示出瑰丽的科学价值。他编选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史诗出版物《洪古尔》,而这是来自一位名叫边垣的作者从蒙古族民间艺人口中所记录的《江格尔》的章节。这部书的面世,改变了世界上一个关于“中国无史诗”的偏见。第一本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中国民间故事选》也是由他编选的。

  贾芝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要求。在同事眼里他很抠门,花钱很吝啬。在干校时他有个宝物箱,大家都很好奇,有一天几个年轻人悄悄打开他的“宝箱”,里面藏的竟然是两个萝卜。他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民间文学的收集上,煮一锅大白菜是家中最好的团圆饭,就是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生境界。他心中最值钱的就是家里几大捆来自田野的口头文学手抄本和几大箱口头文学研究资料。你要让他为自己和生活的事找领导帮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知道他有一次找了国务院某位领导是为抢救民间文学的三套集成。

  贾芝喜欢自称是草根学者。而草根的生命力是最强的。贾芝跨入百岁那天我和赵实同志去医院看望他,他已住院近三年,体质很弱、交流有障碍,然而当赵实说到民间艺术的时候,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想到了民间文学中那些美好的童话。有草根在,民间口头文学就不会消失,即使再大的野火烧过,春风后又是一片生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