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感官“大解放”了,文化复兴路在哪(张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2日10:24 来源:新京报 张柠

  盘点2012之文化

  感官享乐 肚子,嗓子,鼻子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中国好声音》,人们从舌头到肚子、从嗓子到耳朵,都得到了充分满足。闻香情节贯穿的宫斗阴谋,则将《甄嬛传》与嗅觉器官鼻子扯到了一起。

  从影像文化角度看,2012年似乎是感官大解放之年。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中国好声音》,人们的所有器官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从舌头到肚子,从嗓子到耳朵。就世俗生活而言,解放首先是感官解放,其次才是大脑。这符合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先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全面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并与当下城市的“吃货文化”相得益彰。走在任何一座城市的街道,吃喝之声四起,使人疑心这是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场景:吃呀!喝呀!所有的人,仿佛都成了那位文艺复兴初期法国的“胖大官儿”,舌尖和肚子都很惬意,尽管食物并不安全。

  吃饱了就想发声。《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诉求。曾经被压抑在底层的声音,从泥土和街道上冒出来,吴莫愁的魔音,梁博的摇滚,吉克隽逸的“变调”,至今犹在耳边。为什么是这些声音呢?“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用耳朵之后,还得用用脑子。

  与吃喝和发声相比,气味享乐更高级,所以出现在后宫贵族之中。将《甄嬛传》与嗅觉器官鼻子扯在一起,是因为闻香情节贯穿全剧,并成为宫斗阴谋中的重要手段。每当特写镜头出现烟气袅袅的香炉时,我们就知道,又一位嫔妃和她的儿子,要在麝香的香味中、在奢靡的嗅觉享乐之中完蛋。可见,享乐和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甄嬛传》的出现,标志着电视剧生产达到了新水准,可以与韩剧《大长今》媲美,但这只限于历史题材。非宫廷阴谋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何时能有更高水准?一拍现实题材就只能搞笑?“囧”和“二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招儿?如果现实或日常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能够达到《甄嬛传》的技术水准,那才叫文化产品的“硬实力”。

  无解之问 元芳,百姓,苍天

  元芳之问的“吐槽”变成了“黑色幽默”,软化了问题的尖锐性。关于“幸福”的调查,最后变成了一串流行语。提问能力高低,提问渠道的畅通与否,是现代社会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

  提问,仅有嘴巴和嗓子是不行的,还需大脑的配合。能提问、有较高的提问能力,是人超越感官享乐的一种进化形式。敢于提问、且有正常的提问渠道,是超越禁言传统的一种现代社会进化形式。提问是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一环,提问也有危险。“提问之王”苏格拉底,要将雅典城邦的所有人都问死,于是人们用手中的权力判了他的死刑。

  相反,屈原因被判“死刑”而诱发了“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显示出一位士人(知识分子)伟大的提问能力。一代人提问能力越来越弱,无疑不是好事;提问的方式越来越怪异也不正常。由于无法直接提问,所以问天问地问元芳。

  与前几年的“围观”相比,“提问”成了今年的关键词。“元芳体”在微博流行,是这种提问能力的体现。事情起源于一桩案件,不知就里的人用《神探狄仁杰》的台词表达自己的疑问:“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它的背后定有惊天秘密。”

  于是,“吐槽”变成了“黑色幽默”,软化了问题的尖锐性。秘密似乎已经破解,但没有变成公众语言,而是悄然消失在个体的脑海深处。一个个重要的疑问,就这样变成了一句句有待再解读的“台词”。

  与此同时走红的,是关于“幸福”的调查,最后变成了一串流行语。提问:“你幸福吗?”回答:“我姓曾”(民工)、“我耳朵不好”(拾垃圾者)、“我太幸福了!”(居委会干部)。导致这种滑稽结局的原因在于,提问者、回答者、电视观众,对这个无解之问的期待,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幸福与否”这种心理感受的表达,需要“缓慢叙述”或“细致交流”,而不是“简单结论”或“粗暴判断”。当它变成一种简单的判断句时,就显得滑稽。提问能力高低,提问渠道的畅通与否,是现代社会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

  文学生态 领奖,圈钱,挨打

  由于莫言获奖,逼使人们去关注这种带有强烈现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这才是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因此是个好消息。有作家挨打,这一掌打在文学的脸上,是否意味着真文学的真遭遇?

  真正有效的交流,是细致表达、耐心倾听、深入阅读。这是文学的重要功能。所以文学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今年的重大文学新闻无疑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反应大相径庭。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首先是满足了嗓子、鼻子之外的一个虚拟器官:面子,认为中国人也能获得国际大奖,为国争光了(官方的说法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专业人士则有两种截然对立的反应,一是说莫言的文学水准达到了诺奖要求,实至名归;一是说莫言对公众事务关注不够,没有体现一位文化名人的公共情怀,其获奖也不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有多高的水平。

  事实上,认真阅读并喜欢莫言的作品的人微乎其微,可见100年来的新文学传统并未在国人心中扎根。由于莫言获奖,逼使人们去关注这种带有强烈现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这才是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因此是个好消息。

  另一个“好消息”是许多作家z在挣钱。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试着奔“福布斯奖”嘛。中国作家富豪榜显示(除莫言这个特例之外),能够圈钱的文学,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读物、时尚化写作、青春文学之类,属于“创意写作”范畴。我称之为“点子文学”,就是有好策划或好点子,文字不会太深奥,符合初中文化程度以上读者趣味。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下里巴人从者甚众,这符合市场规律。

  当然也有许多坏消息。比如著名作家张贤亮“假丑闻”事件,比如作家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名售书时被打事件。最引人瞩目的是著名先锋小说家马原挨打(面部受伤)——面对公众,文学既可以挣得面子,也有可能失去面子。这是继作家洪峰被打之后的第二位名作家挨打事件。这一掌打在文学的脸上,是否意味着真文学的真遭遇?

  文化软硬 孔子、传承、复兴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包含对内培育和对外展示两方面。只要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那些看似很“软”的文化,最终会变得很“硬”,在世界上所向披靡。

  好的文化形象,是尊重个体,思想解放,敢于提问和勇于承担,有对话姿态,有交流耐心的形象,是一种宽容的民主形象。这种形象的形成,需要缓慢的培养和展示过程。培养是对内的,展示是对外的。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包含对内培育(文化建设)和对外展示(改“拿来”为“送去”)两方面。内外兼顾和表里如一,才是文化建设正途。目前的情形是,内部培育乱象环生,对外展示力度过猛。

  第7届孔子学院国际大会2012年12月在北京召开。资料显示,我们已经在海外创办了400多所孔子学院。12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孔子学院代表坦言曾遭受过误解与阻碍。在某些东南亚国家,孔子学院被看作是一种宗教。……而个别西方国家还将孔子学院视为政治的附庸。……孔子学院要融入当地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无疑不同于宗教和政治。宗教有排他性,政治不说完全排他,也只能说是一种策略。文化正好能弥补两者的不足,其目的在于通过非宗教和非政治的手段,达到交流、理解、认同的效果。特别是“认同”,需要得到全方位的、内与外的检验。如果一方面拼命对外展示形象,另一方面在内部毁坏形象(称“拆文化名人故居”为“维修性拆除”,打作家,不尊重不同意见,等等),认同效果将会很差。现代传播媒介如此发达,谎言终究是不能持久的。只要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那些看似很“软”的文化,最终会变得很“硬”,在世界上所向披靡。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内部达成共识,尊重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可能实现真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是文化复兴的希望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