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温故2012:十大文化现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8日13:29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

  2012年,无疑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标志年。这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中国开始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飞越。这一年,中国文化热在全球迅速升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好声音》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热播、元上都遗址入选世遗名录等等,都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最好的见证。

    岁末年终,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温故2012:十大文化现象】,为您梳理2012年备受关注的十大文化现象,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人物

  莫言获奖引文化追逐 "莫言热"能否带来"阅读热"

  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终于出现了中国籍作家,无疑令国人振奋。但让人有些无语的是,在由此引发的热潮中,领奖穿什么、奖金怎么花,这类细枝末节的问题,竟然成为莫言行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媒体上,对莫言文学成就的报道,让位于衣食住行。在他的家乡,游客以从其老宅中拔一棵萝卜为荣耀。关注热点如斯,不知是文学之幸,还是文学之悲?[详细]

  文学评论家梁鸿鹰说:不要过度消费莫言,要尽快回归正常。

  文学评论家白烨说:要通过莫言获奖,把我们的自身文学好好提升一下,而不是炒新闻,自己成名,趁机赚把钱。

  莫言自己说: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希望大家把对我一个人的关注变成对中国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艺术创作者的关注。

  综艺节目

  江苏教育台因"干露露事件"被令停播 引发热议

  这几年电视台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邀请争议嘉宾更成为某些电视台的不二法门。电视台编导难道真不知道什么叫美丑吗?但为了得到关注——顶着口水也要上。干露露能一直“火”到现在,和这些电视台的唯利是图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干露露的底气完全来自它们的暗中支持。[详细]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说:干露露一家只想出名,电视台只想要收视率,看不出二者有甚区别。我个人口味比较清高,希望主持干净的娱乐节目。

  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副总裁刘同说:如果因为干露露说了一句话我们就要拿着话筒去采访她,是对我们传媒人的侮辱。我觉得传媒不应该理她,最后她知道脱衣服没用之后,自己会把衣服穿起来好好做人。

  网络流行语

  “屌丝文化”崛起 成网络流行文化现象

  “屌丝”,原为粗语,现今已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语和文化现象。从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到现在流行的“屌丝”涵义已经大相径庭。“屌丝”已不是原来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男性,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的青年以自嘲的方式自称“屌丝”,将自己与“高富帅”、“白富美”作区分;有的则用来贬责他人;有的以玩笑用之……“屌丝”已变成当下在网络上、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详细]

  著名学者于丹说:我不喜欢“屌丝”这个词。有人说我没车没房,没法拼爹,因为我爹就穷,我就这样,但有几个人能够靠爹,你自称着屌丝,边缘化自己,可社会不会赶着给你机会,只有你自己看重自己,做好自己,机遇才有可能去找你。

  电视剧

  《甄嬛传》引爆“甄嬛体”

  “若能知苦离苦,解脱自在,倒也不负这累世修来的福报。”连王菲都能在自己的微博里写上这样一段修行版的“甄嬛体”,你不难想象这部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后宫戏有多火爆。这样的成绩同样离不开制作方的功劳——除了“甄嬛体”这个意外的惊喜之外,《甄嬛传》还在新浪微博上为甄嬛、雍正、皇后、华妃等剧中人物开通了加V认证的微博账号来和观众互动,作为辅助的宣传手段。[详细]

  媒体评论员郭之纯说:“甄嬛体”的走红,令人想到近期民国时期老课本的广受追捧。除了通彻的道理、细腻的内容之外,典雅的语言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选秀

  《中国好声音》再掀选秀热潮

  10月23日,点开百度新歌排行榜,《中国好声音》的学员在TOP10中强势占据七席。吉克隽逸、梁博等名字依旧是媒体“宠儿”,而关于下一季的种种猜测也在不断发酵。如此热度不减,不仅令12月启动的首轮全国巡演“未开先红”,也让主办方对举办音乐节、筹备专辑等后续计划愈增信心。

  [详细]

  灿星制作公司总裁田明说:我们一开始就没想着只做一档节目,而把节目当成巨大音乐产业链的一个发动机。

  《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说: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回归,把对人的尊重放大,契合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老百姓的特质。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引关注 中国纪录片:突破中前行

  在一般人的经验认知与习惯想象中,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更契合小众的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因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和后续反响显得出乎意料。在《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经典纪录片之后,中国纪录片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广泛、深切地亲近公众了。“公众”,或许也是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重新激活并且释放能量的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详细]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美食作家赵珩说:这部片子的成功在于在传播美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人情味,并且告诉大家关于美食的所以然。

  公务员考试

  挡不住的惯性“国考热” 金饭碗苦也端

  2013年国家14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20339人。不过兴冲冲下载的职位表,瞬间让不少考生“凉”了心。虽然2013年招录公告早已表示“岗位将向基层倾斜”,但见到职位表上众多看着都心寒的备注,比如一半岗位都加了“常年出差”、“职位需要晚上值班”等条件限制,很多考生一下还适应不过来。“这就是所谓的金饭碗?简直是史上最苦金饭碗啊!”

  [详细]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人人争当公仆 它可能不是仆人。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董少鹏说:公务员报考热,从长期来讲,应该是降温的。

  “末日”情结

  末日话题揽影视狂潮 灾难片引爆“末日档”

  2009年底,根据玛雅传说改编的电影《2012》上映时,曾三周获4.7亿元的票房,创下当时进口片的最高票房纪录。玛雅预言的12月22日“世界末日”当然不是真的,但影市显然不愿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好档期,在“末日”即将到来之际,纷纷推出灾难片,于是无论是预告片还是正式上映的,看上去一片恐怖。

  [详细]

  北师大教授吴岩说:这就是一个经济的噱头。以末日为基础,做一系列产品,完全是一个商业炒作。过了2012,这次炒作过了,又得想新的炒作。

  名人之争

  “方韩大战”引发辐射效应

  引无数网友竞折腰的“方韩大战”,发生在2012年春节假期。除了不屈不挠、连篇累牍“质疑”的方舟子,和不断举证回击、自证清白的韩寒两位主角之外,双方还各有不少队友和粉丝。这场充满八卦娱乐看点、波澜起伏变化的“大战”,让观众大饱眼福,但对于韩寒和方舟子来说,又何尝有胜者。

  [详细]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韩寒还是年轻,他有点受不了别人说他是代笔。换言之,可能我在31岁的年纪时,也会跳起来、跟人争论。但以我今天这个年纪,就会有点可惜韩寒卷入,如果是我,我就不会回应。

  央视评论员王志安说:我们不能要求16岁的韩寒在面对一次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时大公无私地想到规则意识,但我们是否可以要求成名后的韩寒,在面对当年因程序瑕疵产生的公众疑问,而自我反思?这是韩寒一贯宣称坚持的原则,批判是非的标准。

  地标建筑

  苏州“东方之门”引发的建筑美学之争

  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最近几天成为网上的热点话题。8月27日,苏州网友“常想一二02”在其微博上,上传了苏州东方之门的一组图片。在随后的几天里,这组照片被大量转发。网友调侃东方之门的造型就像一条秋裤,还有网友表示东方之门更像一条低腰牛仔裤。  “秋裤门”实质上是建筑师审美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碰撞。

  [详细]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说:关于建筑审美的分歧会一直存在,恰恰是这种分歧,会构成推动与完善建筑生产的力量。丑陋建筑是一种视觉公害,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在大众传播上做更多的努力,让建筑话题成为媒体的重要话题,成为美术馆、博物馆的活动主题,以推动全社会对美好建筑的集体追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