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戏剧导演林兆华:这个国家爱戏剧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5日09:37 来源:凤凰网文化 吕美静

 

图为戏剧导演林兆华在工作室接受《年代访》采访,摄影:姚为图为戏剧导演林兆华在工作室接受《年代访》采访,摄影:姚为

  林兆华: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已被“招安”

  ——凤凰网文化《年代访》独家对话

  核心提示:自称“人艺之子”,又不讳言人艺之短;年逾七旬仍不愿被体制“招安”,却自谓抱有一颗禅心。人生如戏,他既在戏中,又不在戏中。(文:凤凰网文化吕美静)

  原来我们的戏剧特别说教 戏剧其实就是玩

  凤凰网文化:去年邀请展的主题是“戏剧是什么”,今年主题就直接“戏剧是个游戏”,是什么契机想到了这个答案了呢?

  林兆华:我跟你说实话,就这么一想。“戏剧是什么”--我是搞了那么多年戏,自己问自己的,说戏剧是游戏,因为现在的戏我觉得都太严肃,戏剧本来就是娱乐,再说的不严肃就是“玩”。但是那些教授们不承认,戏剧怎么能是玩呢?解放以后,我们历来的戏剧是以教育为主的,现在的戏剧仍然这样要求,戏剧本来从民间开始,从希腊文学开始,就是群众的娱乐活动,你有点思想是可以的,但你别拿这个思想、拿政治作为纲来统领戏剧,这是不行的。

  凤凰网文化:您说过“半偷闲是最佳的创作状态”,游戏的方式能够创造新的戏剧传统吗?

  林兆华: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是戏剧的阐释,演员和导演考虑的是灵魂的创造。灵魂的东西,是天赋的东西。我们往往阐释得太多,戏的主题,表达什么,这个我们都擅说,但是创造主要不靠这个。我们多年提倡的就是内容决定一切,实际上强调是意识形态。我不赞同戏剧以意识形态为先导,可惜我做戏也得考虑这个,这是客观的现实,你不能不考虑,有的更多一些,有的可能少一些。

  中国的戏曲美学要比西方高得多得多

  凤凰网文化:我觉得像《说客》和《白鹿原》,甚至《哈姆雷特》都有一点喜剧的娱乐性,但是《建筑大师》却是2个人聊1个半小时哲学,还不直说,全是隐喻,看着的确有点累。

  林兆华:这个戏本来就累,这个戏主要是实现了濮存昕表演的飞跃层次,他达到了,这是很难达到的。

  凤凰网文化:您说在《建筑大师》里您对话剧的所有追求,濮存昕老师都在表演上帮您实现了,比如什么呢?

  林兆华:谈表演太费劲了。我们现在的表演强调的是演员,就是演人物,但是光演人物是不行的,应该是“既是人物又不是人物,既在戏中又不在戏中”,这个东西用理论说不清楚。但是我们祖宗留下的遗传,中国的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都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的戏剧表演受斯坦尼的影响太深了,动不动就现实主义传统。

  凤凰网文化:关于表演,您的“提线木偶”的说法特别有名。

  林兆华:这就是不能光演一个人物,戏曲讲究扮演意识,就是“扮演”,不是光我演这个人就对了。我们强调的现实主义就是你演那个女孩,你就变成那个女孩,这个东西害死人的,但是我们一直学的都是这个。

  凤凰网文化:我看2000年那个林兆华纪录片里您说,八十年代中国的戏很枯燥,只有一个斯坦尼,我看您最近的采访还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斯坦尼,现在的戏仍然很枯燥吗?

  林兆华:现在主体还是斯坦尼。应该需要更多原创的东西,但是都是更多的模仿或者偷一些西方的东西做,自己艺术家本身心灵里流出来的东西比较少。这个我自己有体会,我现在就缺少,就不像从前那么冲动,不像从前想象力那么丰富。

  凤凰网文化:《建筑大师》是3年戏剧展的保留剧目,3年来的演绎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林兆华:那我不知道,你得问濮存昕去。他现在演的《建筑大师》的心理状态比原来最早演的肯定丰富多了。

  凤凰网文化:《建筑大师》里面是不是有自比的成分呢?那么高高的梯子,慢慢往上爬,会不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林兆华:爱怎么想怎么想吧。那是他们的一种感觉、一种解释,观众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但是不完全光是那个。

  形式就是内容 没有艺术形式戏剧无法发展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在戏剧里,编剧、角儿,导演,哪个更重要?

  林兆华:戏剧核心是表演艺术,是舞台艺术,不是编剧,编剧是材料。当然戏剧原本的基础是剧本,但是真正舞台呈现的不是戏剧文学,是舞台艺术,这是导演和舞美设计,演员综合体的一个东西。导演的所有功力都表现在舞台上面,光白活儿没用,光解释没用,你可以写一本书,但是舞台呈现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凤凰网文化:您说过谁能改变戏剧的形式谁就能改变戏剧的历史,有些人争议您的也是这个,可能说形式有时大过内容,您是不是觉得形式也可能是内容?

  林兆华:这是多年的争议,说我形式大于内容,扯。我认为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得需要形式去表达它。形式的诞生标志着戏剧发展到一定时候的成熟,比如绘画,什么康定斯基,最后到毕加索,那是几经变化,它形成一个流派,这个特别生动的。这种形式和内容的辩论毫无价值,他们没有艺术形式,只分析戏剧文学,这样戏剧发展不了的。

  一个中央台的晚会可以够一年戏剧的花费

  凤凰网文化:听说您费了十年的努力,今年才把大师彼得·布鲁克的戏剧请到中国。

  林兆华:对,我多年以前就想把这些大师请过来,但是我一个工作室没有这个能力,没那么多钱,这次是中芭团长赵茹横办的,我们工作室工作上还有一些能力,就合作办起来了。这应该是国家想到的事,应该请的他们不请,彼得·布鲁克应该国家请啊,皮娜·鲍什应该国家请啊,还有无数大师呢,你们干嘛不请?

  凤凰网文化:我看您最近写的小杂文里说您宣布解散工作室,明年不做世界邀请展,这是怎么回事呢?

  林兆华:不做了,我还再费口舌去谈钱去?!你问问小田,一天到晚地忙,工作室根本没钱,他们生活都非常苦,我们也发不出很高的工资来,就前几年也是靠演出的收入来负担一些服用。国家不是热爱文化嘛,国家不是热爱戏剧嘛,他们怎么不支持一下,一个中央台的晚会可以够一年戏剧的花费,你们可以花这么多钱,戏剧为什么不支持一下,对吧。

  凤凰网文化:今年是人艺60年,您的《绝对信号》小剧场运动30年,您排的话剧《天鹅之歌》、《论烟草有害》第一周票就售罄;像最近的《喜剧的忧伤》一天票房就突破500万;这一系列票房奇迹,您觉得能说明咱们当代戏剧文艺的复兴吗?

  林兆华:票房不是衡量戏剧的标准,但是我们现在有的时候不能不屈服于票房,它有各种因素了。票房的火不算真正的火。

  凤凰网文化:什么样才是真正的火?

  林兆华:我不知道。成年的总吃传统,这不是火,这是焚烧自我。

  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被“招安”状态

  凤凰网文化:我看您一直有个习惯“喜欢坐在剧场的角落,看自己的戏上演”,您说“观众是戏剧史编撰者”,怎么这么说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