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散发着缕缕墨香的书页,认真捧读余光中的新作《黄绳系腕》(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不禁情随文动,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从小就熟读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历经岁月的风霜和世事的磨砺,余光中的文学生涯悠远、辽阔,除了诗歌,还写散文、评论,做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其独特的笔法,引领我们直抵他丰富的内心,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他的淡淡忧伤和浓浓乡情。
提起余光中,大家都知道,他是台湾著名诗人,又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曾先后在香港、台湾等多所大学任教。年轻时,因一首《乡愁》享誉海内外,自那时起,他的“乡愁”便镌刻在每一个游子的记忆里和旅程中。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他自言:“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诗文里洋溢着满腔的赤子情怀,使读者深深感到“心中的路比脚下的路漫长,脚下的路比心中的路坎坷。”因为余光中富有深厚的诗歌底蕴,他写的散文诗意流淌,文字雍容华贵,俊逸雄浑,汲取了诸多现代因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散文的独特风格。
《黄绳系腕》这本新书风格多元,丰富多彩,幽默生动,所有篇章,均从余光中不同年代散文佳作中精选而来。全书共分三辑,分别为:听听那冷雨、沙田山居、日不落家。内容涵盖了作者旅居国外的经历、读书的体会、对祖国故土和文化的眷恋、四个女儿的成长故事,独具匠心,引经据典,豪迈大气,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流连忘返。
在《听听那冷雨》一文里余光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中国也好,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作者通过异彩纷呈的意想,华丽典雅的文字,从大陆的雨写到台湾的雨,从春雨纷纷写到秋雨潇潇,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交揉在一起,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替中展现出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宛如奏响了一曲温婉幽远、优美动听的文字乐章。为此,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是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怀,隐蓄着苍凉与感伤。余光中的散文有一股诗的气质,优美情深,人们形象地称为“缪斯的延长”;还流淌着一种浓郁的割舍不了的乡愁。这乡愁表现了他对中国一往情深的怀想。余光中说:“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余光中的文学形式就是以他所钟爱的中文为载体,让人在细细品味之后,变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