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柏杨挥泪访柏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9日09: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周碧瑟
柏杨柏杨

  柏杨的一生,不只坎坷,更充满传奇。在偶然的机缘下,我执笔写《柏杨回忆录》,才把柏杨人生的片片段段串联起来。在他一生里,掀起许多社会事件的高潮,进入历史的痕迹;就在最近,又发生了另一次历史事件,柏杨做了一位归化原住民的汉人。

  柏杨有四个名字,郭定生是他的本名,初二被开除,他父亲怕考高中受开除的影响,替他改名郭立邦。以郭立邦之名考取开封高中,读了一年,缴不出初中毕业证书,于是,只好投笔从戎。抗战期间,流亡学生在重庆可以分发上大学,柏杨找到一张在南京汪精卫政权设立的“中央大学”政治系三年级“郭大同”的证件,修改成“郭衣洞”,被分发到东北大学。

  郭衣洞这个名字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入东北大学,直到毕业,抗战胜利,教育部发现南京中央大学学籍簿上根本没有郭衣洞名字,于是下令永久开除学籍。经过一番逃亡生涯,他到了台湾仍用郭衣洞之名,写了十年小说,成为名作家。

  台湾中部横贯公路通车前夕,公路局局长林则彬先生邀他作一次通车前的访问,为通车典礼写一本小册——《宝岛长虹》,“柏杨”这个笔名,就来自这趟横贯公路之旅。当时横贯公路已经全线通车,只有最后一个隧道——衡山隧道,鹰架还没有拆下,车到了隧道东口停下来,徒步从鹰架间穿过,走到隧道西口,再坐另一部接驳专车西行。

  就在等候西口专车的时候,招待人员引他们到隧道附近高地喝茶。这个原住民部落的马来语发音叫“古柏杨”(Gn boyang)。他非常喜欢这三个字的发音,回到台北开始写杂文时,最初本来想直接用“古柏杨”作笔名,但看起来好像是武侠小说的作者,就改用“柏杨”。从此,这两个字开始对抗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承载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

  《柏杨回忆录》出版后,公共电视公司拟用两年时间,拍摄一部纪录片人物志——柏杨传。柏杨本人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在哪里,但却知道“柏杨”源自何方,于是我兴起代他寻根的主意。

  首先,第一个想到的是埔里邓相杨先生,他对原住民情有独钟,花了几十年的岁月,收集原住民的史料。我到埔里拜访,他一听,未加思索就说:那个地方现已改名“新柏杨”。太熟的朋友,太快的反应,使我直觉以为他只是顺口随便说说,没有再追查下去,于是转向公视宋颖莺小姐,请她探询。

  公视效率之高,真是惊人。她们居然查访出,并联系上古柏杨阿维家族的后裔;目前,整个部落已搬迁到花莲县万荣乡见晴村,于是我们决定作这次回归之行。

  除了公视外景队与柏杨、香华夫妇之外,柏杨的幺女佳佳,也带着四岁的混血女儿郭迺美(Pate),远从澳洲赶来同行,这是祖孙三代寻根之旅。

  艾忠进牧师安排柏杨与见晴长老教会等人,享用一顿原住民特色的晚餐,每一家做一道菜,组合成一桌佳肴。接着,古柏杨阿维家族动员全村男女老幼,很用心地举办一个温馨感人的欢迎晚会,载歌载舞,以原住民特有的方式,来欢迎“柏杨爷爷”回归。

  族里的妇女编制了一件阿维族的上衣与头带,亲手为柏杨穿戴,族人长老为柏杨系上传家的山刀。柏杨在族里最年长的人瑞婆婆(一百一十二岁)额上深深一吻,送上一个红包;他难掩内心的激动。

  第二天,在族人与万荣乡阿信军(Isakomin)乡长陪同下,赴古柏杨旧地。途经太鲁阁、天祥,多日豪雨,几处坍方。停车前,居然看到一个路牌:“新柏杨”,令我不觉一怔!佩服邓相杨这位老友对原住民的熟稔!

  最后下车步行,在族人带领下,走到“衡山隧道”。旧隧道躲在新隧道的侧边,草树遮掩,仍依稀可辨半剥落的红色“衡山隧道”字迹,若非有人指点,确实难觅。

  三十余年前,柏杨最幼的女儿佳佳,尚在妈妈腹中,如今,旧地重归,她已为人母。柏杨百感交集,这一位归化原住民的汉人,为这次回归,写下一诗《重返柏杨》。人世桑沧,令人唏吁感慨。

  附:柏杨《重返柏杨》诗

  疏疏林木谁家庄

  天色朦胧地色荒

  四十年来悲往事

  空余残梦绕山岗

  昔日吾女犹在腹

  而今胎发半变苍

  鹰架初支泥初砌

  衰草几时覆斜阳

  旧道已废新道改

  洞口伫立百回肠

  桑田深锁沧海恨

  柏杨挥泪访柏杨

  (选自《柏杨回忆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