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戏曲,远离中国人的生活了吗?(南方夜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8日10:47 来源:新华副刊 南方夜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世俗文学、影视文化、网络游戏已成为大众主要娱乐消闲方式。中国当今戏曲的生存境况目前除了京剧和昆剧等外,其它剧种已遭受冷落处在边缘化尴尬之处境,甚至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戏曲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形成文学形式的百花齐放之局面,是必须思考的挠不过去的时代使命,也是摆在国人面前特别是文艺界必须重视的一项重大的课题。

  戏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学形式,自宋南戏开始到清潮,流行跨越中国文学千年久经不衰(京剧),体现了中国戏曲不凡的魅力。它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和中国现代文学可相媲美。

  中国戏曲,远离中国人的生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当今影视界把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历史剧目《赵氏孤儿》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便是最好的例证。

  戏剧包括戏曲、话剧和电影剧。戏剧今天仍存在如京剧,京剧从头到尾到是唱。戏曲有戏剧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征: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表演是代言体的形式,演员代替故事人物来说话和动作,表现手法以唱曲为主。

  宋代南戏是中国最早戏曲的样式。南戏是戏剧中最早的戏曲,其代表作是宋代的《琵琶记》和《张协状元》。宋南戏,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也叫温州杂剧,篇幅长。内容题材主要是婚姻家庭情爱为主,一般不涉及其它,这类故事写成痴心女子负汉子的模式。到了元代,南戏有了发展,但不繁荣,这是因为当时文化中心在北方,受到元杂剧的排挤。这也与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九儒十丐”没有出路的原因有关。元的南戏还是以家庭婚姻爱情为主,但不再是负心汉。代表作《琵琶记》。元杂剧,中国戏曲第一个高峰期。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除了睡觉都是在马上,蒙古人不懂汉字,他们也不懂词诗,但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有关。元杂剧的特点:结构上为曲辞(用来唱)、宾白(用来讲)、科范。一般为4折再加上一个楔子(不一定有),最后正名(题目正名,对整个剧本内容进行概括。形式有2句或4句,一般以最后一句作为题本的剧名。)这就是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每一折由套曲(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组成的形式用来唱)、若干宾白和科白(剧本中对演员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词都在括号内)组成。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一般男性人物居多)、杂。元杂剧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末。以正末为主唱的称之为末本。北曲杂剧,篇幅较短。

  明清时代的传奇是指南戏发展之后形成的,取材与唐传奇有关,用南曲演唱的长篇戏曲作品、文绉绉的杂剧只能一个人唱,传奇和南戏任何角色都能唱。它在南戏的基础上有以下发展。题材范围扩大,不单是家庭婚姻,还写历史兴亡、朝政民生、英雄故事、忠奸斗争,甚至把身边的社会直接表现在传寄中。明清时代的传奇分为两派,一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文彩派(临川派),代表作《牧丹亭》。另一派为沈璟的曲学理论。明杂剧,剧本结构随意伸缩。明未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富哲学气质的作家,其作品“临川四梦”(《紫钗记》、《牧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前两梦写情,重心是情场,后二梦是写政,重心是官场)。这四本书都有梦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梦中。王骥德《曲律》,古典曲学的集大成之作,全面论述戏剧的结构、角色、语言、音律、声腔等基本问题。吕天成《曲品》,明人批评传奇的第一部专著。

  清代的戏曲以心构的剧的文人化、案头化倾向为主。“唱不尽的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戏曲的抒情化大为加强。明未清初以苏州派为核心,活跃在明未清初的苏州地区,以李玉为代表,都是平民作者,没有做过什么官,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戏演戏是他们的职业,都是高产的作家,其戏非常适合演出,代表作品有《清忠谱》、《十五贯》等。

  李渔,一生没有做官,写戏维持生活,家生成一个家庭的戏团,演员全都是他的妾,他身兼团长和导演。李渔的戏曲在中国戏曲上独树一帜,以创喜剧为主流,内容上以实际演出为主,不反映现实,也不写重大政治斗争,不反映民间疾苦,主要写爱情、婚姻、家庭,这些题材容易接近观众,延续了南戏传统的题材。其作品擅长用误会和巧合等方式来造笑话,使人从头到尾都发笑。

  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两人的爱情象征意义与传统的佳人才子之恋已不同。

  洪升的《长生殿》,情感的支点,并不在于历史事件与李杨情缘之间错综扭结的那种独特生存状态,而在于其结果,以及这一结果给剧作主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作者生命的日出与日落之间,为经历一个由兴到落,由期待到失望的过程。本书可说是安史之乱史事、情事的大收场。

  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时代,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无疑是文艺界共同关心一个重点话题。反观中外文学戏曲发展源头,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踪,其艺术形态只能在文本文献是寻找。在中国,随着大众消费形式的急剧嬗变,戏曲如同纯文学一样深受挤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的戏曲依然傲立在东方,近年来古典戏曲文本是影视文化取之不尽的原始素材便是很好的例证。(作者简介,南方夜雨,心理学探索者,著有长篇心理小说《月挂花枝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