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阅读,对我来说,是从高居翰的《画家生涯》(三联书店版)开始的。该书副题“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高居翰作为美国学者,在他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系列著作中,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视角和方法。也许并不同意他的许多观点,但他独特的视角和注重史料对比的方法却吸引着我的阅读。对这本《画家生涯》来说,他的视角显然更注重作品之外关于画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画家的书信题跋等等,他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记录和表白进行梳理和归纳,对理解和认识明清文人画家乃至现代画家的生存和艺术创作有着独特的对比意义。尽管他对中国文人的笔墨情趣的归纳显得失之偏颇,无法从情感和文人心态上来体验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显得隔靴搔痒。另外,此书中的史料尤其明确画家史料文献的应用,应该说得益于给他帮助的中国学者和他的学生,但在史料的解读上则要归功于他的西方式的治学方法。用材料说话,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扬之水的《“读书”十年(三)》(中华书局版)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晚上。《“读书”十年》 第三卷,从1994年到1996年,正好是扬之水在《读书》编辑部的最后三年,也恰好是她步入四十不惑之年的人生转折,尤其是她在学术上的新开端,正是从这里,才有了后来《诗经名物新证》,一直到 《古诗文名物新证》的“扬之水”。可以说从这些日记里,点点滴滴,记录了她学术生活的开始。那三年,她除了《读书》编辑之外,还呈现了后来的“书趣文丛”以及“脉望书坊”甚至《万象》新刊的由来。读这三年的日记,有些内容若与沈昌文的回忆录对比,恰恰给沈公的粗线条回忆做了详实的细节上的注释。
2012年所读,印象深的还有几本再版书,例如刘涛的《书法谈丛》(中华书局版)是初版已经十多年后的新修订再版。此书既有考辨,又有历史,更有对书法历史的检讨和思考,虽然是以随笔的笔调各自成篇,但贯穿始终的其实还是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书法入门书。还有流沙河的《书鱼知小》增补本(现代出版社版),与十年前的初版本相比,增补本不仅在内容上增加了很多,尤其在包装上也显得富丽堂皇了许多,但抛开内容不说,我还是喜欢初版本的封面装帧风格:简洁朴实。而珍藏版《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是1993年初版本的完整再版,与后来的经过稍微删节的版本不同,这个完整版虽然是重读,但依然打动我。现在,一般能打动我的小说已经不多,所以重读《白鹿原》是很好的精神操练。读这样的再版书的好处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来的往往是真正值得阅读和收藏的。
邢小群的《我们曾历经沧桑》(浙江人民出版社版)是最近刚读完的。该书是邢小群访谈灰娃、何方等人的口述实录,尽管访谈的主人不同,但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连缀起来恰好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人在社会变动中的角色体验,呈现了一种历史的真实,也给今天的读者以对比和反思,例如书中所记老革命家何方的话说:“那个时候去延安参加革命的穷人不多。一是大多不知道延安是怎么回事;二是即使听说过,一时也不容易筹到路费和准备好行李。从国民党地区去延安,太穷的人还真参加不起这个革命呢!”
2012年,作为一位兼职图书“策划人”,我读的最认真的其实还是我组编收入“枕边书系列”的几种:《我的眼睛一睁开》(陈洁)、《民国少女》(项静)、《江山半壁人离乱》(庄莹)、《初版本》(李传新)和《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眉睫)等。这几本书都是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这样说虽有广告之嫌,但却是真话:这几本书从书稿到清样,至少要细看两遍。因为是在报纸副刊编辑本业之外的兼职,所以不是为饭碗的工作,这样组编来的书,也一定是符合我的阅读兴趣的,所以这样的细读,是很愉快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