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一个老兵的“格子”岁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5日09:58 来源:解放军报 易鸿峰
刘国彬个人照刘国彬个人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意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这是北京师大教授李燕杰对老兵刘国彬的高度赞誉。只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刘国彬,靠着自己对文学的执着,常年执笔写书,在6年里写出了5本专著,近200万字,光是草稿就整整装了3麻袋。其中《情操百篇纵横谈》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思想政治工作艺术谈》获全国第二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成果奖。

  刘国彬小时候家庭条件极其艰苦,他却在初中作文《我何时能有一顶皮帽子》里写道:“长春市一定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穷孩子,我立志长大以后办一个帽子工厂,让凡是买不起皮帽子的穷孩子都能拥有一顶自己的皮帽子。”略显稚气的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乐观和坚强。

  在西北军营生活了几十年,刘国彬对文字情有独钟。团组织文艺会演,他自编自演的快板《说三连·唱三连》获得一等奖,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在那些日子里,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写作。他每天最愉快的时候便是训练后自己躲起来“爬格子”,原先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已放弃的“作家梦”在来到军营后又开始萌动。他曾在一个狂风骤雨的黑夜写出了诗歌《风雨夜》,这首诗被报刊选用还获了奖,使得刘国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作家”的感觉。此后他相继写出了《行行出状元》、小说剧《换岗》、群口快板《说训练》《我爱戈壁滩》、拉场戏《送宝》、小话剧《谁超役》等。总之,由他创作的一系列弘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文艺作品深受部队官兵喜爱。

  他一直把文字当做一种享受,从未想过这笔下文字也会有重于泰山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刘国彬深深感受到各种思潮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让刘国彬决定发愤著书。为了把书写好,一方面他切身了解青年们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他翻阅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以求作品内容的饱满生动。他甚至多次与上大学的儿子通信就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思想的碰撞中他一次次尝试逾越年龄的鸿沟,他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对写作的认识也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常常利用节假日到省市图书馆查阅资料,也时常因为过了闭馆时间被工作人员轰了出来。1985年的春节,仅有5天假期的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逼着自己写了4天半。当他出来时,妻子发现他腰累得直不起来,手腕也都写肿了,妻子心疼之余却对他的倔脾气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也正是这一年,刘国彬的父亲病危,他在接到电报后匆匆踏上返乡的火车,随身一直带着笔和纸,因为此时只有写作才能稍稍平复他沉重的心。就是凭借着这样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历时5个月后,他终于出版了第一本思想政治工作专著《情操百篇纵横谈》。

  李燕杰教授看过此书后三次给新疆人民出版社写信,称赞“这是一本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好书”,并为此书的再版亲自写序。此后他还出版了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谈》《人才观念纵横谈》《晓事明理》《绿色情绪》等13本思想政治工作专著。刘国彬用手中之笔饱蘸生活之汁、于笔墨倾注自己对人民和军队的满腔豪情。

  退休之后,他从银川搬家回大连,托运了一个10吨的集装箱,里面全部是书,足足有三万册。后来,他把这些珍藏已久的书全部捐献给社会。此举被当地传为佳话。

  刘国彬喜欢鲁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句名言,他认为自己退休了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却没有完。他迅速地融入社区集体,积极主动地找事干,甘当为社会、为他人排忧解难的志愿者。刘国彬一直没有闲下来,不少人都说老爷子风采不减当年,哪里像是退休了,分明就像刚刚上班的青年人一般。当然,他在为别人奔波的同时也没停下手中的笔,难能可贵的是刘国彬还编辑了《军队离退休干部丛书》,以此赞美离退休干部们“壮心不已,志有所为”的革命情操。身为这队伍中的一员,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将老干部们的心声吐露出来。

  如今的刘国彬依然坚持写作,他的人生还在散发余热。此时的他借用曹操那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形容最为贴切。刘国彬曾说,他的人生里分量最重的当属“责任”二字,在他看来责任是做人之本,人应知责、尽责,尤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老兵、部队培育出的业余作家,他更应该牢记自己对国家、军队的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