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诺奖过后 更应把关注重心转移到文学本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7日11:16 来源:钱江晚报 王湛

  “莫言,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名小组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先生,用中文,邀请莫言上台领奖。

  为什么是莫言?

  机会不会青睐毫无准备的人,莫言在国际上“一夕成名”的背后是作品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章回体的叙述方式、地方戏曲,“那些神话和现实中的东方元素,恰成了瑞典人最喜欢的地方。”《生死疲劳》瑞典版本的译者陈安娜说。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新闻发布会上,向全世界人民推荐的作品。

  在这本奇书里,主人公死了以后转世为一头驴、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狗、一头猪,用它们的眼睛看社会的风云变化。这个想法非常魔幻,但它又和中国社会紧密相连。

  “莫言就是莫言。”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福克纳的影响,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却不认同,“莫言作品具有中国式的幽默,他有时不太会解释自己的美学。公平点说他的聊斋文化背景更强大。”

  同时,电影《红高粱》的作用功不可没。相较于文字的转化难度,镜头语言显然有着更矫捷的身手,在不同文化间穿门过户。“莫言作品中在英语世界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红高粱》,这当然和电影的大获成功是密不可分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骆思典介绍。

  不仅如此,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都是因为电影的周游列国而被国外读者熟识,进而催发了读者阅读原著的兴趣。

  “中国人如今终于可以放松了。”面对中国国内兴起的“莫言热”,陈安娜乐见其成,“以前中国人一直很关注何时获奖,现在目标实现了。更希望热闹之后,文学本身的地位能有所提升,能有更多的人喜欢阅读。”

  不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还不够大、距离还不够远,用陈安娜的话说,“汉语文学和英语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对等。” 在中国,一个文学教授如果不知道莎士比亚,会被人嘲笑。而在西方,一个教授如果不知道《红楼梦》,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希望随着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能够逐渐改变。”陈安娜说道。

  “莫言获奖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能把它无限放大。”马跃然说。

  莫言也表示,诺贝尔奖是颁给个人的,“不能代表中国文学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诺奖过后,我们或许应该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本身,由关注莫言转而关注中国文学,这样获得诺奖才是中国文学之福,而不仅仅是一次莫言的个人秀。

  “莫言可能没想到自己会改变中国人对文学的态度,同时也让人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了信心。”余秋雨说:“我要感谢莫言,尽管他未必是有意的,但对我们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莫言先生不小心地进入到这个支点,让中国文学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当然,中国当代文学要拥抱世界,还必须要过一道“坎”——翻译。

  “在中国强势的西方文学,完全可以翻越翻译的围墙;而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学则不同,如果没有好的翻译,根本没法进入西方读者的选择范围。”陈安娜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