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恨无闲暇读闲书——岁末读书浮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7日09: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曹明伦(翻译家,四川大学教授)
曹明伦(翻译家,四川大学教授曹明伦(翻译家,四川大学教授

  偶尔翻看到自家旧书页边或长或短的批注,不禁怀念少时读书如抚琴听雨的那份闲情。今甭说早年那种登东皋临清流之恬、颂明月歌窈窕之悠,就连上世纪末读叔本华和弗洛姆时所感悟的那缕禅心、读林语堂和沈复时所体味的那丝快意,都被当下中国高校盛行的学术量化指标给量化掉了。该量化指标重肥料配额(项目资助),轻耕耘收获(实际成果),致使当今读书人争肥料者众,种庄稼者寡。黉门内有暇读闲书者,少矣!

  知读书之大用乃难以量化的诚意正心,修身养性,常叮嘱学生厌读时不妨读点闲书,可自己近年却连文友所赐大作也无暇拜读,往往是阅毕序跋目次就束之高阁。伏案读书也每每是临时抱佛脚,或为著书撰文而觅句寻章,或为备课审稿而开卷涉典,颇似又在遵循半个世纪前那位副统帅倡导的读书之法:带着问题读,活读活用,读用结合,急用先读,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今年所读之书多是这般带着问题“急用先读”的。为指导学生论文,读(含重读)了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陈垣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孔慧怡著《重写翻译史》,同时还查阅过《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和《出三藏记集》等书;为博士生开设“当代译论研究”课,陪学生读了Michael Cronin于2006年出版的Translation and Identity(《翻译与身份认同》)、Edwin Gentzler于2008年出版的Transl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s: New Directions in Translation Theory(《美洲国家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若干新趋势》),以及Anthony Pym于2010年出版的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考察几种翻译理论》);为提供“第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参考译文,读了E. B. 怀特的随笔集《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并延伸阅读了The Elements of Style(《文体要素》);为撰纪念弗罗斯特逝世50周年的文章,查阅了民国时期的一些旧刊,浏览了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版的几个弗罗斯特诗歌中文译本,读了施蛰存著《闲寂日记》、Elizabeth S. Sergeant于1960年出版的Robert Frost: The Trial by Existence(《弗罗斯特:生存考验》)、Louis Untermeyer于1964年出版的Robert Frost: A Backward Look(《弗罗斯特:一段回顾》),以及Peter J. Stanlis于2007年出版的Robert Frost: The Poet as Philosopher(《弗罗斯特:作为哲学家的诗人》)等。当然,一年365天,为各种急用而翻过的书远不止于此。

  以上罗列的书中有两册值得一说,此二书即《文体要素》和《弗罗斯特:作为哲学家的诗人》,因得此二书和读此二书都有一段故事。

  先说《文体要素》。今夏,上述翻译大赛组委会邀我提供参考译文。这次大赛的参赛英文片断摘自美国作家E. B. 怀特于1957年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一篇随笔,随笔写的是怀特的大学老师威廉·斯特伦克及其代表作《文体要素》。读参赛原文时发现,文中不少只言片语都涉及到作者的生平往事,于是停下译笔,读了作者颇具自传色彩的两本随笔集。读毕《威尔·斯特伦克》一文,方知《文体要素》原本是斯特伦克教授于1918自费出版的一册仅有43页的小书,怀特在随笔中写了这册当时已无人问津的小书后,出版商立即找上门请他修订并扩充该书,所以今天作为美国文科生必读书的《文体要素》由怀特和他老师共同署名。怀特在该书扩充版中多次强调行文必须简洁,说:“文章简洁方有活力。句应无冗词,段应无赘句。” 似乎是为了证明简洁的价值,这册扩充后也只有105页的小书标价竟为7.95美元。为响应怀特“去读读那册小书!去读读那册小书!”的号召,我读完《威尔·斯特伦克》即从妻子书房取来该书并一气读完。此书能应我之急用,还得感谢我妻子。2007年,妻在美国完成Ph.D学业,回国前将多年读过的书塞成5箱,为省美金而交付海运。人回书却久久不归,妻终日忧心忡忡,若有所失,悔当初不该为省钱全部海运。两月后托运交货单终于送达,可到邮局一看,即刻傻眼,编号5–3的那箱书未随队而至,后查遍相关邮局亦不见踪影。安慰妻说,应庆幸没给你全都装上泰坦尼克号。又过两月,某生物研究所一女士辗转来电,说她收到一箱从美国寄来的“不明之物”,旋即陪妻驱车前往,验人验货,皆大欢喜,千恩万谢后携书回家,《文体要素》即在那箱失而复得的书中。此箱为何落单,迄今仍是个谜。读毕《文体要素》,感喟油然而生,这册来之不易的小书离我仅几步之遥,却一直被置诸高阁,蒙尘数载。惜哉!愧哉!惜愧之余我也要向想写好英文的学子呼吁:去读读那册小书!去读读那册小书!

  再说《弗罗斯特:作为哲学家的诗人》。4年前,为证明弗罗斯特不曾写过或说过“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这句话,或至少证明这句话的意思并非中国学界所认为的“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参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所载拙文《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之出处考辨及其语境分析》),我曾求助过几位称得上朋友的英美学者,而他们当时的反馈也早已融进我的论证之中。不料数月前突然收到美国友人Betsy寄来的一个包裹,其中除这本书外,还有4年前她与两位美国弗罗斯特专家的通信原件,一封落款为Dr. Peter J. Stanlis(斯坦利斯博士)的信还是用旧式打字机打的。原来Betsy偶然从网络上获知,生于1919年的斯坦利斯博士已于2011年7月18日去世,于是她想到了4年前因我之故与斯坦利斯博士的通信,想到了当时斯坦利斯博士签名赠送给她的这本书,并觉得此书对我更有用,应该由我收藏。我不知她决定把书转赠我时心里还想到了什么,但我想到斯坦利斯博士曾是弗罗斯特的学生和保持了23年友谊的忘年交,想到我是在写纪念弗罗斯特逝世50周年的文章时拜读此书,想到读这本有作者亲笔签名的书时作者已与世长辞,想到转赠我此书的Betsy已年逾古稀,想到自己偶尔也隐隐察觉老之将至,倍感人生苦短,更思抚琴听雨之悠悠然、把酒临风之飘飘乎。

  但忆及这两段读书往事,又恍然觉得“急用先读”也不失为一种读书之法,如Betsy信中除说转赠此书之缘由外,还言及她与家人的近况,说近来“在教堂据《历代志下》第7章第14节祈祷,因显而易见的原因为美国祈祷”(prayer at church based on 2 Chronicles 7:14, prayer for our country for obvious reasons),不直言美国当下的衰退,委而婉之为“显而易见的原因”,这我能读懂,可为何要据《历代志下》第7章第14节祈祷呢?伸手取下《圣经》读该章该节:“(当旱灾、蝗灾、瘟疫降临时)凡称我名下的子民,若自谦自卑,诚心祈祷,慕我威严,弃恶从善,我必在天垂听,并赦其罪,瘉其土。”读毕释然,真可谓“立竿见影”。“急用先读”虽少了抚琴听雨之闲情,却增了几分探密猎奇的乐趣,添了几分解码消疑的欣喜。由是观之,即便无暇读闲书也不应有恨,可标题“恨无闲暇读闲书”乃撰此文之初衷,何况不应有恨,那何故常思少时闲?既如此,恨与不恨,就随心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