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回眸2012:那些话剧作品为何这么“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6日10: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回眸2012年,先锋探索的小剧场话剧已走过30年历程,中国话剧舞台呈现活跃气象。

  在这一年中,不少话剧人用接地气的话剧作品向社会现实发问,用戏剧的张力、思想的重量和情感的浓度征服观众。让我们重温这一年里话剧舞台上令人难忘的文化景观,也藉此探索中国话剧的成长历程。

  北京人艺60周年“京味话剧”守住现实主义之魂

  以拥有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奠基人而自豪的北京人艺,今年迎来60周年,并在时隔24年后重返上海巡演,引爆了轰动一时的“人艺现象”。

  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首部清代历史剧《知己》演绎中国文人“知己难求”的千古一叹;以诗意手法重新演绎的《原野》奏响美的挽歌;明星大腕云集的《窝头会馆》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夜一个平民大院里的爱恨生死,演绎出荡气回肠的“草根史诗”……这些演出还未开演,票已售完,上海全城轰动。

  北京人艺在上海的未演先“火”,是明星效应、品牌效应,但更因为它守住了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之魂,在喧嚣浮躁的娱乐时代中“不媚俗”,对待话剧艺术的虔诚精神更令人感佩,“戏比天大”的虔诚精神60年不变,才能给今天的话剧观众带来如此丰沛的艺术享受。

  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北京拥有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北京有最好的话剧,上海有最好的观众。上一次北京人艺“举家前来、轰动上海”恰是在中国当代文化蓬蓬勃勃的上个世纪80年代。此次京沪双城文化再度联动,不仅定格为2012年话剧舞台上最美的“文化景观”,也显示出中国话剧正在迎来又一个繁荣时期。

  小剧场话剧全面市场化 新生代登场带来亮色

  2012年是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诞生30周年。1982年林兆华创排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开辟一个话剧时代。30年前从“小”发轫的小剧场话剧,如今已是国内各大城市中话剧市场的中坚力量。统计显示,北京至少有300个剧团活跃在各个剧场,小剧场总量突破30个,年均市值突破1.5亿元。而在上海,小剧场话剧的“铁杆粉丝”逾10万人。

  台上是“80后”演员,台下是“80后”“90后”观众,这已经成为小剧场话剧中常见的景象。观众的年轻化正是小剧场话剧的“活力之源”。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话剧是中国舞台艺术中“最早感受到市场挑战和市场危机的”,北京人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辽宁人艺等著名院团,在以小剧场培养话剧观众、打造如今红红火火的话剧市场方面功不可没。

  但在一片兴旺的氛围中,也有资深评论人对小剧场话剧表示忧虑:一些小剧场话剧粗制滥造,或全盘照抄热门影视剧,呈现出“低创作投入、低艺术质量、低道德水准”的“三低”状态。

  不过,进入“而立之年”的小剧场话剧,正因为“80后”“90后”新生代的登场而呈现新意。他们似乎正在接过林兆华、孟京辉的大旗。今年京沪舞台上最“火”、最“神”的一部小剧场话剧《驴得水》就是“80后”制造。该剧层出不穷的幽默讽刺令观众常常笑出眼泪,剧中呈现的凝重现实和人性黑暗也几乎让人窒息。

  网民“陶然只吃得起土豆”评论说:中国需要更多这样“洗涤心灵喧嚣、唤醒戏剧良知”的小剧场话剧。

  能否留下当代经典? 话剧人需“静心”

  回望2012年的话剧舞台,两部精彩之作不容忘怀。

  在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河南省话剧院带来的《红旗渠》引发强烈震撼。虽然是主旋律话剧,却取得不俗的票房表现。

  这部史诗话剧将上世纪60年代的一段历史记忆,以既写实又浪漫的风格呈现给今天的观众,同时也将“一个民族在最艰难时刻的精神力量”传递到了今天的时代之中。评论界赞誉:《红旗渠》为中国现代题材话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明星话剧”中,袁泉和王洛勇联袂主演的《简·爱》也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经典”。尤其是袁泉饰演的简·爱,以比喧嚣和爆发更有力量的“淡定”感动观众,完美呈现出表演的力量。

  “好戏火爆,经典受到观众追捧,这才是话剧繁荣的真正表现。”在毛时安看来,2012年的中国话剧留下了两大启示,一是话剧人依然要静下心来,尤其是在文学剧本上花功夫,拿出真正有艺术品质的舞台作品;二是观众对好的话剧和坏的话剧要有辨别力,不能再对那些劣质的话剧趋之若鹜。

  “骆驼坦步、龙马精神”——这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曹禺给话剧留下的两句金玉良言,意思是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勇于创新。有评论界人士表示,眼下,在日益兴盛的市场中一路狂奔的中国话剧,需要更多的好戏“火爆”起来,经过反复打磨给时代留下新的经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