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莫言一枝独秀 文学冷清依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6日09:27 来源:新华日报 贾梦雨

  盘点2012年的文化事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最具轰动性。对中国人来说,诺贝尔奖是一个总是解不开的情结,当这个奖项像梦境一样砸来时,可以理解无数人的惊奇与兴奋。但随之而来的“莫言热”,热烈而喧嚣,庞大而无序,令全民陷入一种非理性状态。当一切尘埃落定时,我们理性审视:莫言获诺奖,对文学乃至文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莫言获奖,中国文学“一夜爆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尤其是纯文学逐渐淡出人们视线,“边缘化”成为其最主要的生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回到了文学本来的位置”。不过,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甚嚣尘上,娱乐化和消费主义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审美维度,“文学已死”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悲观判断。正是这个时候,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恰逢其时、雪中送炭,对中国文坛,对长期坚守文学阵地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与勉励。

  长期以来,在一片“中国文学唱衰论”中,依然有一批作家在孤独与寂寞中坚守文学阵地,可谓“板凳一坐十年冷”,如莫言、王安忆、阎连科、刘震云、余华、张炜、陈忠实、贾平凹等,莫言无疑是其中杰出代表。莫言能够获奖,绝不是偶然,他的作品扎根于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以深厚的人道情怀,体现了普遍性、超越性的文化追求。诺贝尔奖从一个侧面肯定了莫言的文学创作实力,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某种“正视”,甚至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数位优秀作家,任何一位获奖都不算意外。因而,莫言获奖,对那些长期耕耘在文学阵地上的中国作家尤其是纯文学作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也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莫言获奖,对文学出版和文学学科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促动。长期以来,文学出版尤其是纯文学出版,因为效益不佳,长期处在举步维艰境地,而文学学科,因为不是“显学”,更无法带来实际功用,因而处在尴尬的境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无形之中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更是对某种“合法化”的确认。近几年图书市场不景气,各大书商的主要经营种类偏向于工具书、教辅书,文学类图书销售冷清,莫言获奖后很快迎来了逆市上扬,各地市场上莫言作品多达数十种,在其影响下,文学类图书的销量也上涨一倍,有的地方甚至于出现了井喷现象。

  消费莫言,非理性潮流在涌动

  但“莫言热”不等于“文学热”,很多人热衷的其实是赶时髦式的消费,也就是说,在这股全民塑造的“莫言热”中,很多人热衷的其实与莫言无关,更与文学无关,只是在追逐一种时髦,或者追求一种时尚,有几分猎奇,甚至有几分矫情,从而标志自己的“在场感”乃至“权威感”。比如说,一些人迫不及待地买来了很多莫言小说,却懒得翻上几页,很快就束之高阁了。还有一些人,几乎对莫言、对文学一概不知,却津津乐道于一些细枝末节,谈笑风生之际,其实不知所云。甚至于一些专业人士,也顺势搭车进行貌似公允的“解读”,其中充斥着穿凿附会乃至诛心之论。

  耐人寻味的是,在全民消费莫言的过程中,还夹杂着很多不和谐音。比如说,莫言故居一下子涌进了全国各地的“朝圣者”,一些游客把院中的树苗、萝卜一拔而光,只是为了“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人们对莫言的领奖服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到底是燕尾服还是中山装,大家莫衷一是。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无数人的把玩谈资,他的演讲词,则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赋予了太多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莫言领奖归来之后,是否能够上春晚,又成为无数人的津津乐道。“莫言热”中,人们的功利心态暴露无遗,自尊与自卑相表里,欲迎还拒与忸怩作态相交织。

  莫言说,“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他强调要“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要“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依然非常清醒,但愿大家在消费莫言的过程中,多一份理性,让关注回到文学本身,让更多的人因此而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并能从文学中汲取人生营养。

  理性审视,文学滋养文化发展

  莫言这只股票的蹿红,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全线飘红。当“莫言热”渐渐冷却之后,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生态。莫言是不是大师,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庞大的文学队伍,究竟产生了多少有影响的作家?产生了多少有影响的作品?一个冷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莫言热”之后,文学依然冷清。

  以长篇小说为例,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迅猛增长”已成为中国文学最令人关注的现象之一。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每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已经突破4000部,而这其中,有多少真正能够走进大众视野,走进读者心灵?不客气地说,大量作品都是一些垃圾。与此同时,很多作家难以抵挡各种诱惑,早已放弃了文学的审美追求,或者躲进小楼成一统,与生活脱节,与社会疏离,或者一头扎进遵命文学、商业文学的圈子,一切都奔着“利”字而去。为什么大众弃文学而去,除了读者和社会原因之外,文学本身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因而,“莫言热”应该让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冷静下来,重续文学与人、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审美追求。

  文学是很多艺术的母体,是文化的根基所在,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才能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原初性的文化滋养。今天,当社会被娱乐大潮和消费主义所裹挟,作家尤应耐得住寂寞,拒绝功利化、商业化写作。文学不会死,尤其是纯文学,诉诸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更具文化意义。从花花世界回归文字的素朴与纯净,收获心灵的丰富与满足,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重新思索人的意义,这对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来说,都是一大幸事。“莫言热”短期内的急剧升温固然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热度保持一种理性状态,并化为文化审美孜孜不倦的内在动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