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他们笔下人物就在你我身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5日11:57 来源:新安晚报

  鲁彦周文学奖系列报道:他们笔下人物就在你我身边

  《像老子一样生活》、《葛仙米》、《欢乐》和《水乳交融》这4部中篇小说荣获了首届鲁彦周文学奖,4位作家中,本省和外省作家各占一半,而他们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对准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浙江籍作家海飞

  获奖作品:中篇小说《像老子一样生活》

  写底层人物很有意思

海飞海飞

  “老子在杭州话里就是‘我’的意思,它反映了一种比较剽悍的性格。”海飞说,《像老子一样生活》写的是一个开K155路的普通女公交司机的生活,一个身处底层、善良的、爱“欺负”人的老百姓。“她是一个有着北方性格的南方女性,写公交车司机的小说好像还不多,关注底层、关注现实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海飞不仅写小说,还创作影视剧本。《大西南剿匪记》《隋唐英雄》《太平公主秘史》等为人熟知的电视剧就出自他之手。海飞说,这也是在向鲁彦周先生学习。海飞坦言,写小说和写剧本会互相影响。“写完剧本再写小说,会有心态上和文辞上的浮躁感,有时会让我的纯文学语感暂时丧失。不过,写剧本会让我的小说更顺,而写小说又能让我在写剧本人物时更加细腻。”海飞表示,相对来说还是写剧本更痛苦些。“小说可以有空间上的留白,可以洋洋洒洒,写起来有快感,但是剧本不行,每一集都要有起起伏伏。”

  据透露,目前,他正在构思一部长篇和一部中篇。“长篇小说暂名《回家》,是以抗战年代为背景,中篇则是一个以民国时期大上海为背景的谍战题材小说。”而海飞根据龙一同名小说改编的谍战剧《代号》也将于年后开机。

  湖北籍女作家弋铧

  获奖作品:中篇小说《葛仙米》

  故事太逼真以致被误会

弋铧弋铧

  1969年出生的武汉作家弋铧,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有如她的小说叙事风格。2005年跟随丈夫到深圳的她,一直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而之前在武汉,在银行里上班,看似都跟文学沾不上边。而代表作《葛仙米》,之前也不被她本人看好。“我不是特别自信,小说写好后我放了好久,后来小说发表后并被多次转载让我感到很意外,然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写的东西还可以看看。”

  弋铧说,自己写东西没什么计划,写《葛仙米》也是顺其自然。“当时觉得小说的名字起得怪怪的,估计别人看不懂,但我觉得只有这个名字能把小说的中心内容给串起来,所以就没改。”《葛仙米》描述了母亲、亲生女儿和养女之间的微妙情感,逼真的故事让很多人以为这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弋铧说,其实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提到安徽,弋铧说会觉得很亲切,因为自己的处女作就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第一部小说叫做《出嫁》,不仅顺利刊发,还被转载,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所以,虽然这次是我第一次来合肥,却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又一次受到肯定和鼓励。”弋铧说自己写作很随性。“虽然写作只是业余爱好,但是却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家人也都比较支持我,给了我充分的自由空间,写作也让我获得了一种幸福而平和的力量。”

  皖籍作家杨小凡

  获奖作品:中篇小说《欢乐》

  小说缘于他亲身经历

杨小凡杨小凡

  来自“药都”亳州的作家杨小凡,出生于1967年,是7位“鲁奖”获得者中年纪最长的一位。“每个省几乎都有一个文学奖,这次安徽设立鲁彦周文学奖,也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我非常高兴。”杨小凡笑称,自己差一点就拿不到这个奖。“因为再过几天我就46岁了,超过评选条件里45岁的最高年龄限制了,所以我倍感珍惜。”

  1997年开始,杨小凡集中2年时间创作了小说《药都人物系列》,开始崭露头角。杨小凡说,他的药都系列还得到了鲁彦周的赏识。“2001年,鲁老到亳州来,我接待过他,他说我写得挺好,说我有潜力,当时鲁老还用毛病写了一幅字给我,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真是太高兴了。”杨小凡说,在他的印象里,鲁彦周是一位非常平和朴实的老人。

  中篇小说《欢乐》反映了医患关系的现状,写作这部小说,也缘于杨小凡的亲身经历。“2002年的时候我在合肥工作,母亲当时生病住院,经历了很多。当时就想写下来,但是一直到2011年我才开始动笔,我希望客观地反映现状。”杨小凡说,最近几年自己一直致力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而《欢乐》也即将被拍成电影。“明年我还有一部长篇小说《楼市》将要发表,也是关注现实的作品。”

  皖籍作家俞胜

  获奖作品:中篇小说《水乳交融》

  关注现实是作家责任

俞胜俞胜

  1993年,22岁的俞胜离开了家乡桐城,目前定居北京的他说对家乡有很多牵挂。“我在乡下长大,然后出去读书,最后留在城市,而我老家的亲戚很多都在外地打工,所以我有一系列的小说是在城乡巨变的背景下探讨外乡人、农民工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从小对文学感兴趣的俞胜,作文也常被当成范文在班上读。“班主任觉得我写作还可以,当时拿了一本鲁彦周的《繁华似雪》给我看,可能我当时年纪太轻,只觉得文字很美,但看不太懂。”17岁时,俞胜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那时候在辽宁上学,就在当地的报纸副刊上投稿,那时候喜欢写散文,小小说。”

  目前供职于北京一家媒体的俞胜经常利用双休日搞创作。他说,《水乳交融》就是利用3周的双休日写好的。俞胜说,自己的创作以中短篇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现实社会是作家的责任。聚焦外乡人生活的《水乳交融》是比较乐观的笔调,因为主人公最终获得认可,融入了主流社会中。”接下来,俞胜将会创作一部比较励志的长篇小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