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回望2012:舞美创作需要“减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4日09:39 来源:文艺报 徐 健

  12月12日至13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云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中国舞台美术·科技·服饰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国内舞美界的一线设计者、研究者就中国舞台美术的创意和科技走向、导演与舞美设计的关系、光影在舞美创作中的应用等问题,与各地的舞美从业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从年初广州的中国舞台美术与技术邀请展,到7月在乌鲁木齐举行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舞台美术作品展,再到年终的昆明展,虽然少了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动的助阵,但2012年的中国舞台美术依然显示出红红火火、交流频繁的景象。尤其是全国范围的优秀剧目展演、汇演,不仅检验了近些年舞台艺术创作的成绩,而且集中反映了当前舞台美术创作的水平和高度。那么,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氛围背后,2012年的舞台美术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如何评价这一年舞美的发展状况?又有哪些因素成为舞美艺术质量提升的障碍?在此次论坛上,记者邀请舞美界的专家、从业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状——

  舞美创作裹足不前,创新缺乏后劲

  回顾2012年的舞台美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蔡体良认为,虽然整体的质量意识提高了,艺术品位加强了,制作投入趋于冷静,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停止状态”,不活跃也没退步。不管是国有艺术院团,还是各地演出团体,都在原创剧目创作上狠下工夫,一批作品推上舞台,然而,多数剧目制作仓促,艺术打磨不精,缺乏内容亮点,艺术探索步伐放缓,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美创作总体水平的提升。而对于饱受诟病的舞台大制作问题,蔡体良认为,舞美设计不等于大制作,它是一项充满原创性、创新性、审美性、整体性的艺术创造活动。近些年,一些舞台演出一窝蜂追求高投入、大制作、全景式,严重损害了舞美设计的创作本质,致使“舞台装修队”成为了舞美设计的代名词。这一趋向在今年的话剧、戏曲、舞剧舞台上有所缓和,但在一些歌剧的舞美创作中仍然蔓延,值得关注。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舞美设计韩春启对2012年舞美创作最大的印象就是出现了向人回归的迹象。他认为,虽然整体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水准还参差不齐,但以技术炫耀为核心的舞美设计观念已经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观众走进剧场不是为绚烂的舞美而来,不是为夸张夺目的布景、灯光、色彩而感动,更多的还是聚焦表演本身,落实到舞台的主体——人身上。对此,舞美设计苗培如也有同感,他认为,近些年的舞美创作之所以出现裹足不前、创新乏力的趋向,就是没有找到舞台的主体,没有把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加以全面考量。舞台艺术是综合艺术,如若舞美和表演、文本脱节,各自为政,长此以往,再多的景片、电脑灯、喷雾、转台也难以传达出舞台作品的艺术魅力,难以摆脱剧场几日游的窘境。

  差距——

  需要原创的“营养剂”而非技术的“添加剂”

  如果梳理2012年国外艺术团体来华演出的剧目,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大剧院演出的《暴风雨》(英国“与你同行”剧团)、《安魂曲》(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冬天的故事》(英国普罗派拉莎士比亚剧团)、《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以色列盖谢尔剧院)、《情人的衣服》(巴黎北方剧场),还是小剧场演出的《安德鲁与多莉尼》(西班牙库伦卡剧团)、《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英国1927剧团)、《消失的地平线》(英国空动剧团)等,虽然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段、导演手法各异,但它们的舞美设计都自由、简约、开放,既有效传达了主创者的思想意图和美学理念,又为舞台表演提供了艺术支撑,实现了表演与空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些剧目一经上演,就受到国内戏剧爱好者的追捧、热议。对于这种现象,蔡体良认为,国外剧团演出的成功赢在了原创,而这正是中西舞台创作的差距所在。

  时下的国内演出舞台,我们引进了世界一流、最先进的舞台技术手段,看到别人用什么,就不顾文本要求,急于上马,一味以形式的模仿追赶世界潮流,用精美的视觉景观营造舞台的虚拟幻境。“我们在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上信心十足,却在原创的环节没有一点耐心。”蔡体良认为,技术进步是舞台创作的必然趋势,但技术不应为电脑灯、LED大屏幕服务,而应为艺术服务;要会“化用”技术,而不是“炫耀”技术,要把它们当作艺术原创的辅助手段。“今年看了很多外国戏,它们演出用的灯都能数出来,造型也极为简单,但我们的很多戏灯光泛滥,都不知道用了多少,造成演出资源的严重浪费。”中国的舞美创作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不能做技术的追风者、崇拜者,还是应该多吸收一点原创的“营养剂”,少一些拔苗助长的“添加剂”,骆驼坦步,尊重舞台创作规律,否则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只能越来越远。

  生态——

  追捧大腕儿,地方舞美创作生态遭到破坏

  本次论坛上,一位来自基层的舞美工作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省里提出要打造一台能获奖并体现本地风情特色的舞台演出,对创作团队提出了具体标准,即编、导、演、舞、化、服都要是国内的大腕儿。但是大腕儿就意味着高投入,而且一线知名设计师人数有限,且多身兼数戏,很难与其他创作者坐在一起长时间打磨、完善。于是,请来的大腕儿往往只能把舞台的设计意图画在几张草图上,让地方人员具体执行,自己则因“公事繁忙”,先行告退。面对几张不知其意的草图,工作人员不得其解,无奈只能请这位基层的舞美设计帮忙重新完善加以实施。打造这样一台演出,知名大腕儿拿到的设计报酬往往是地方一线舞美设计的10倍之多。“不管你的设计理念多先进,不管你的舞美设计经验多丰富,因为你不是大腕儿,只能将创作的机会拱手相让。”像这位基层舞美工作者描述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

  蔡体良认为,过于急功近利的戏剧创作倾向破坏了地方舞美创作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基层舞美人才的成长,这是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面子工程。舞台创作从最初的立项、论证,到组织团队排练、打磨、成型,有一个生长周期,这是艺术家的创造过程。如果相应的主管部门管的太多、太细,指标定的太具体,反而不利于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好的作品,它的舞美创作要经得起推敲、要耐得住艺术的考验,但现在这样的作品太少了,文化底蕴太匮乏了。韩春启也认为,时下很多戏都用同一个舞美设计、同一个灯光设计,致使作品千人一面,从构思到表现手段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色。在这些舞台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各个剧团的艺术风格,找不到舞台创作的差异性、地域性,更发现不了有天赋的青年创作人才,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谈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认为,首先是相关部门缺乏高端思考,热衷于插手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以行政指标代替美学标准,让艺术家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是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很难在艺术实践中实现,往往碍于各种现实的利益和干扰而妥协放弃,最终呈现出“领导定指标,艺术求保险”的特殊状态。在他看来,舞美设计本身存在各种限定因素,如剧本、导演、剧场设施等,这些都是属于艺术范围内的。真正的舞美设计是在一般经费的基础上拿出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依靠大腕儿、依靠行政指令。舞美创作需要“减负”,用廉价的材料制造华丽,这才是舞美设计的本真。

  趋势——

  舞美创作要走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道路

  针对目前舞美设计出现的问题,有人提出应该回归朴实、单纯,向西方彼得·布鲁克式的“空的空间”看齐。其实,这种观点恰恰是对中国戏剧美学的忽视。中国戏曲舞台空间就是“一桌二椅”,一切的意义都由演员的虚拟表演加以呈现。现在很多知名导演、青年导演都倾向于把舞台做空,打造空灵的境界,但是却很难让演员驾驭这个空间,使得戏份不够来让灯光、音响、喷雾凑的现象频繁出现。蔡体良认为,戏剧导演也需要补好中国戏曲的文化课,要潜心领会中国戏曲舞台美学的精髓。我们不仅要善于运用写意的空间营造意象美,还要把写实化的舞台继承好、创新好。写实考验的是舞美设计的基本功,只有把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融会贯通,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为舞美创作带来新的转机和希望。

  苗培如则提出,舞美设计除了要拓展艺术视野、夯实知识基础外,还要打好绘画的基本功。现在电脑技术对舞美设计帮助很大,带来诸多便利,三维成像技术可以瞬间使得设计师的意图通过视觉动画加以呈现,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即电脑的制作过程取代了人对外在事物的感性认知,取代了对日常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把美转化为图像的动手能力。纵观国内外优秀的舞美设计作品,都能看出创作者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空间构图能力,对于青年舞美设计来说,素描就是走进这一领域的敲门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