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7日09:22 来源:文艺报 袁学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那么,什么是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如何真正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活力?笔者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就是国人普遍具有文化创新欲求、创新意识的文化精神所形成的创造能力,就是在大文化与小文化、各种文化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综合的创造能力。增强和提升这种伟大的创造活力,是需要我们真正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树立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继承中外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原创意识、首创精神和精品意识,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以人为本地加强人才梯队的有效培养和造就,当前特别要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

  首先要树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费孝通生前倡导“文化的自觉”,胡锦涛同志在近几年包括十八大报告中一再强调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便是认识到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而非盲目的文化自觉观念与行动,是由衷的献身于文化创新的内驱力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紧密相连。自觉产生自信,自信体现自觉。70多年前鲁迅就树立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大声呼吁保持和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力。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有丰富无比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伟大民族传统。这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2月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虽然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文化已呈多元状态,新兴的市场经济也对古老传统文化根脉形成了冲击。但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理智地消解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抵制市场消费主义的不良诱惑,在多种文化的撞击与较量中保护中华文化,以我为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它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能够长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其次是要进行继承条件下的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我们必须高站位、高起点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创新,包括文学艺术作品、文艺理论与批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和活动方式的创新。与经济相比,好像文化是虚而不实。可是文化发展又最忌讳假大空,很需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必须做文化上的求实务实者、创新有为者。文化创新,也从来不是无根草。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这个善于创新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就懂得继承创新的道理,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多处强调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作家诗人要以自己的艺术个性从事创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倡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去描写“新的人物、新的世界”。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则要求作家艺术家“敢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一次科教会议上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又说历史上一切著名文艺家的传世之作都很值得“认真思考、学习和借鉴”,还呼吁文艺理论评论的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1月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同样强调,古今中外文艺大师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他还强调艺术原创,提出“一定要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和许多会议讲话中,他都将创新思想一以贯之地大力倡导。我们在弄清文艺创作为了谁、依靠谁的前提下,要如饥似渴地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一切民族的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头脑、滋养自己的文化基因、培育自己的艺术细胞,从而能够进行具有文化底蕴的时代的文化创新。当前文化的继承和部分经典改编、转型已经有不少成功经验,但来自生活现实的开拓性文化原创、艺术首创相对缺乏。那么我们就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一丝不苟地进行艺术原创,不断向人民群众推出新的人物、展示出新的世界。

  第三,要发挥精英与人民大众的两个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精英文化界层的艺术智慧,开展战略性的文艺创新,让他们大有用武之地。然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文化的主体,所以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传统文化的地基上进行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创新。要正确认识和摆布利用这两大文化创新资源,发挥精英与民间的两个积极性、两种艺术才华,实现我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肩发展,雅文化与俗文化竞赛向前。要克服一些精英看不起大众创作、大众文艺活动的偏见,从文化生态角度承认并向民间人士学习。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创作和文化活动,具有天然的草根性、合理性,但也要看到精英文化的思想、艺术的探索创新程度很高,往往具有引领文化潮流的先导之功。只有精英与大众二者的创作竞赛和集思广益的共同创新,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国人的文化艺术正能量,形成新时代千帆竞发的文化发展态势和万众同心的优势氛围。

  第四,要关心文化青年人才的成长。中央曾经几次做出关于人才培养的决定,提出了人才发展战略,其中阐述最多的是如何培养青年。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在关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节中,他明确强调必须“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我们要在充分发挥中老年文化精英领军作用的同时,自觉地培养我们的青少年文化队伍。要实现老中青文化梯队携手奋进、全面发展的生动局面,用传帮带的方式和大专院校集中培养的方式,解决文艺新人正常成长发展,从而克服一些文化门类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断档现象,保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充足的后劲。

  第五,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论述了文化产品的“艺术生产”,分析了它们具有审美、教化和商品的双重性质。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便是经济、经济便是文化的时代,发展文化企业已经势在必行。文化企业要招才引智,要招商引资,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要面向市场,生产具有强大生命力、竞争力的文化艺术精品,以满足国内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同时要面向世界“走出去”,积极地推动实现国际平等对话,实现文化产品的对等贸易交流,不断加大占领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以民族的文化自信力去传播东方文化。我们的文学将变成“世界的文学”,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好兆头;我们的艺术将变成世界的艺术,东方歌舞集团的行动为我们带了个好头。只有抓好内需与外需,才能不断增加文化产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真正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整个综合国力。

  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研究创新文化、市场文化,自觉地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努力实现一切文化力量的共同创新,达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的共用共享,并且能够为世界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食粮,实现东西方各种文化平衡互补发展,那么这便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真正建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