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诺贝尔奖能改变中国文学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3日10:20 来源:齐鲁晚报 李婕

  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有了莫言。这段日子里,莫言的一言一行被无数双眼睛追随、放大,不仅是他的作品,就连他最近的演讲、采访和授奖词都被掰开了揉碎了解读,并在各种文章和场合中被引用。然而,诺奖盛宴过后,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注莫言

  还是关注中国文学?

  莫言获奖,更像是久不得志的中国文坛的一场狂欢,如果有朝一日,主角换成终于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中国导演,热闹程度大概也差不多。在这场狂欢中,莫言被置于聚光灯下,文学的其他角落却依然模糊黯淡。

  有人在猜想,获奖之后莫言还能再出杰作吗?其实不妨多问一句:一个莫言获了奖,能够带动中国文坛出更多的好作品吗?莫言的一句“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为人津津乐道。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对“文学何用”有着更加诗意的回答,“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者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所有尊重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不是无用的,虽然它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但它对精神和心灵的滋养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莫言获奖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能把它无限放大。”莫言也表示,诺贝尔奖是颁给个人的,“不能代表中国文学得了诺贝尔奖”。因此,诺奖过后,我们该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本身,由关注莫言转而关注中国文学,这样获得诺奖才是中国文学之福而不仅仅是一次莫言的个人秀。

  “70后”、“80后”

  谁可扛严肃文学大旗?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讨论“谁有能力冲击下一个诺奖”。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后”、“60后”甚至“40后”作家,其实这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尴尬的现状。在商业化、网络化的冲击下,才气有余但定力不足的“70后”和“80后”作家更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穿越、宫斗、官场各个门类看似热闹非凡,细品却只是时代大潮泛起的几个无聊泡沫,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也许有人说“70后”、“80后”尚年轻。莫言在26岁时开始写作,30岁刚出头已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重要作品也是在30多岁时写出的。“70后”和“80后”作家现在正值三四十岁这一创作的黄金年龄,却面临着“70后”的集体沉默和“80后”写作日趋商业化的窘境。

  我们可以把这种局面归咎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对文学的入侵和销蚀,新一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化体验,以“玩”的心态写作,传统作家的厚重感和责任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已难以觅得。稿费过低、生存艰难等可能也是作家不愿下功夫写作的原因,难道市场行情就是年轻作家拿不出好作品的理由吗?身为作家难道都是为市场而写?据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64岁,那么再过二三十年,谁来扛起严肃文学大旗?韩寒?郭敬明?我们无言以对!

  一年4000部长篇小说

  你记住了几部?

  从出版数量上看,中国图书市场堪称繁荣。去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同比增长12.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走进书店,畅销书架却被大量成功学、励志类、“戏说”类图书以及青春小说、网络小说等通俗作品占据,一些出版社实行“广种薄收”政策,广泛选题的同时降低图书印数,“攒”起的内容越来越“水”。出版业的表面繁荣并没有带来文学出版的进步,反过来,莫言获得诺奖则成了出版商的大喜事,各种版本的莫言作品和“全集”开足马力加印,其收藏价值明显高于阅读需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布的2012年《文学蓝皮书》,2011年,国内长篇小说的年出版总量在4000部以上。蓝皮书指出,文学阅读浅俗化,是近年来呈现的一个严重问题。蓝皮书主编白烨表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互动越来越密切,还与传媒互相借力,使文学的综合性、复杂性比过去更明显,文学越来越不单纯。

  几十年间小说数量已有了10倍的增长,文学价值是否得到提升?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纷纷追捧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电视剧、游戏也越来越多地与文学结盟,4000部小说背后,是一片掺杂着利益和娱乐的喧嚣乱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接连再版的书没有几部。已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存在二十、三十甚至五十年”,我们的当代作家谁有这种自信,或者谁还有这种期待?

  每年人均读4.3本书

  文学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现在文化多元化,每个人可以很方便地把时间消磨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来看我们的文学,那样电影导演、音乐家不都没饭吃了,就饿坏了。”莫言的话,宽容之外带着些许无奈。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则分别达到了40本和60本,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更达到惊人的67本。面对这个令人尴尬的数据,我们只能以国人生存压力大为理由来搪塞。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找不到阅读的乐趣,当代文学的受众和影响力都在萎缩。

  莫言的获奖在不少人眼中意味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值得欢庆,然而,中国文学似乎还没有走入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自己对本国文学都不甚了解,还要求国外予以更多关注,是否有点底气不足?其实我们并非没有阅读的闲暇时间,只是在车上玩手机、在桌前玩电脑时,文学已经远离。

  如果莫言获奖必须为我们带来一些改变,那么最为理想和迫切的就是帮助国人重拾文学阅读的兴趣。不用说获奖后莫言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从2006年的帕慕克到2010年的巴尔加斯·略萨,他们的获奖都使得相关译作的销量大大提升,这证明诺贝尔文学奖对人们的阅读兴趣有刺激作用。也许像每一个来去匆匆的热点话题一样,“莫言潮”马上就会过去,但我们应该追问一下,诺贝尔奖到底能给中国文学带来何种改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