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为什么是牡丹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3日09:22 来源:人民日报 周飞亚

  一部传统戏,从青春版到厅堂版再到实景园林版,风靡海内外,演出上千场

  为什么是牡丹亭(为什么是·寻找文化强国密码)

版式设计 蔡华伟版式设计 蔡华伟

  一台《牡丹亭》,从传统版到青春版,从厅堂版到实景园林版,水袖飞舞间,六百载意蕴不变。

  让人抚掌惊叹的,不只是其委婉绮丽的风格,更源自这部昆剧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哪怕戏曲江河日下,哪怕娱乐至上潮起,《牡丹亭》依然逆流傲立,执著吟唱“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如此磁石般的吸引力,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解开《牡丹亭》的成功密码,或许也能为其他传统剧种探寻复兴的另一条路径。  

  ——编 者  

  公益·普及

  低票价培养观众,重宣传提升关注

  遥记往昔,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如今,《牡丹亭》在戏曲界俨然已有“唯我独尊”的超然之势。

  “其实,无论历史上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厢记》、《长生殿》的串演都不比《牡丹亭》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说。为何今朝只《牡丹亭》一枝独秀?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炉,使昆曲这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形式重焕新生。

  现代化的制作人团队、比较统一的审美意识,被陈均视为“舞台作品美轮美奂”的制作关键。“以‘青春’为招牌,才能充分调动现代人的情趣,不仅是演员的青春,也追求观众的青春,让昆曲恢复活力,传承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汪世瑜如此阐释。

  秉持这样的理念,青春版《牡丹亭》将主要演出场所放在高校,20元的最低票价,也为演出绘上“公益”的色彩。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时,著名作家、制作人白先勇甚至以个人名义将最低价180元的票买下来,拿到大学里以20元一张的价格出售。“这样不计成本,就为保证青春版《牡丹亭》影响力的辐射最大化。”

  “其他戏曲里,其实也有一些不亚于青春版《牡丹亭》的作品,但却默默无闻。”陈均坦言,酒香也怕巷子深,一部戏的推广,空有一腔热情还不够,宣传手段同样必不可缺。 

  相形之下,国内很多传统剧团的宣传“相当不到位”。“常常只找一两家媒体,报纸上某个角落发篇‘豆腐块’似的演出通知。”汪世瑜说,这样的宣传让观众想注意到都难,也无法产生吸引力。

  “白先勇每到一个地方,除了媒体宣传,还会去学校做讲座,演出后组织专家研讨,现在研讨成果都出了10本书。”汪世瑜感叹,正是高明的宣传策略,让青春版《牡丹亭》影响日盛、经久不衰。

  商业·创新

  立足小圈子,尝试新审美

  靠公益推广,让更多人走近了《牡丹亭》,但一部戏的持续性,终究还要靠票房说话。 

  “有了普及宣传,还要有商业化支撑,不然昆曲的发展始终是‘缺了一条腿’,无法走得更远。”厅堂版《牡丹亭》制作人王翔,正是在青春版的火热中看到商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一般观念里,昆曲的高雅,决定了市场的局限。当小众的艺术形式遭遇商业运作的模式,如何盈利成为一道难题。权衡之下,王翔将观众定位在商务精英,以精致的产品在小圈子中树起口碑。“现在一提到文化产业,都是求规模、求大,但先应该审视一种文化样式是否适应大众规模。”几年来,“不贪大”的厅堂版《牡丹亭》站稳了脚跟,更印证了王翔定位的准确。

  戏曲的传承,往往在旧制与创新中徘徊。一旦尺度把握不慎,就可能破坏戏曲最核心的东西。“有人将昆曲戏称为‘困曲’,舒缓的曲调、较慢的节奏让人容易失去耐心。”王翔说,为了让观众全程保持兴奋、集中注意力,“我们设置了花瓣、落雨等现代剧场艺术的形式。”这样的创新,被称为“融入现代审美元素的尝试”,恰恰抓住了观众的胃口。

  “各种新版本的持续诞生,就是经典剧目艺术生命力的彰显,这样的多样化,足以证明《牡丹亭》的繁荣复兴。”在他眼里,其他戏曲的复兴同样如此,无法也不应以规模来论成败。

  移植·改革

  资金绊住推广,政策有待倾斜

  如今,再现“戏曲大过天”已不太可能,各种传统戏曲更多承载的只是文化的传袭。即使成功如《牡丹亭》,普及程度依然抵不过音乐、电影等。沿着它的轨迹,究竟能否走向传统戏曲的复兴?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认为,《牡丹亭》的运作模式,的确为其他剧种探出明路,但不可否认,其中不乏个案因素。以青春版为例,白先勇的能力和个人声望,对剧目的制作和推广影响甚大。其他戏曲能找到如此有影响力的制作人吗?

  “影响力也许会打折扣,”汪世瑜说,“但总会有一定成效,做总比不做要好得多。”身为政协委员,他每年都会写关于振兴昆曲的提案,但正如他所言,“写多少次都是纸上谈兵”。

  而更高的门槛,在于资金。这也使得其他戏曲想要复制《牡丹亭》的模式,第一步就难以迈出。“公益推广需要资金,热爱戏曲的人很少有条件。”有专家指出,“传统戏曲复兴应是文化事业,可以由政府投资,并聘请文化名人来指导。”

  在陈均看来,更好的办法是国家、企业通过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积累性的资助。“文人和商人进入到昆剧制作领域,改变了以往全部由文化官员拍板的状况,也为其他剧种的运作提供了参考。” 

  当然,这几年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多了,让不少传统戏曲看到了盼头。“改革时也需注重方法,否则《牡丹亭》的‘奇迹’将难以复制。”汪世瑜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