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三问图书“面子工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1日09:28 来源:人民日报 曹玲娟

  纸质书,如何真正美起来?

  三问图书“面子工程”

  《坐观》、《穿墙术》、《留园印记》……日前,20种图书从全国124家出版单位选送的396册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美书”这一概念,自2003年起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当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新闻出版总署指导下开始每年举办“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并将获奖图书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次年举行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迄今,中国已有11种图书获得这一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

  但平心而论,在书籍设计领域,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问理念:

  纸张上的戏剧

  书籍,是在一个纸张空间里上演的戏剧——

  “这是全世界的共同认识,这样一个观念必然带来书籍设计的脱胎换骨。”《文爱艺诗集》设计者刘晓翔说。

  《文爱艺诗集》便是一本201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12年度“世界最美的书”。它被评价为整体设计简洁而有个性。字体、颜色之间动静对比强烈,富有视觉冲击力。护封下部文字从封面延续至封底,体现了流动的美。

  这与以往装帧设计的概念不同。“我们以前书籍的装帧设计,基本就是指封面设计,跟世界设计潮流完全脱节。”刘晓翔介绍,欧洲自上世纪60年代左右由传统的装帧、装潢、装饰转为整体设计,日本则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而中国书籍设计观念仍在转变的过程中。

  据介绍,“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就在于,图书设计不仅要吸引人的视觉,还要使人的手感舒适。把整本书作为设计的对象,字体、材料和外观,都要做设计,就连纸张的厚度和成本都要考虑。

  “‘最美的书’评选多少对中国书籍设计起到了推动作用。”本届“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之一、来自上海的资深设计家袁银昌表示。新加入评委阵容的乌塔·史耐德女士曾连续11年担任“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总负责人。她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中国最美的书没有一味跟风世界设计潮流,还保留了独特的中国元素。

  “中国的书籍设计在近十年时间里确实发展蛮快。”袁银昌表示。不过,他同时强调,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我们的书店确实有好书,但大部分书就做得粗糙、灰暗。”

  “审美在我们生活之中占据的地位可以用‘可怜’这个词来形容,这是一种社会心态的问题。很多出版社要求你设计‘爆眼球’,这是一种急躁社会情绪的反映。”刘晓翔感慨。

  在评选中国“美书”的过程中,有国外评委不解地问,“为什么很多书都要加一个函套或腰封?如果把它们去掉,读者拿起来就可以读,会是多好。”

  屡次获奖的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分析:我们很多书都按照畅销书的范式去做,把图书设计当作商品设计来做,设计仅仅追求“跳”、“抢眼”。图书设计师忘记了书的封面是与书籍相伴随的,与内容有很深的关系,而不只是“包装”。

  二问发展:

  获奖并不代表整体水平

  中国自2004年起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并每年获得殊荣。

  “这其实很不容易。每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评,有的到现在一本都没有拿过奖。”刘晓翔感慨。

  但获奖并不代表整体水平。“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获奖书和书店里普通书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刘晓翔说起业内人士口口相传的例子,“德国的书能立着三年不变形,而我们现在的书籍制作由于成本的倒推,出版社生存比较艰难,各个环节都在跳水。”

  分析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书目,就会发现,本届获奖的20种书籍设计大部分来自北京、江浙地区,另有数本来自广东、河南,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绝大多数出版社与得奖无缘。事实上,历年来的“美书”评选中,总有一些设计师屡次获奖,老面孔重复出现。

  “得不得奖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一位出版界资深人士分析,“请知名设计师做肯定比本社贵,也肯定会好一点,这本书想往好里做,给设计的时间也会更多。有的大社美编很多,有的小社就一两个美编,实力不一样。关键还是看这本书的内容需不需要做好点。”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出版社因为观念上相对保守,不大重视书籍设计。学油画的刘晓翔曾无心于美编。“出版社对美编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可有可无。有的编辑还说,没有你们教材一样卖,放个白皮写俩字嘛。直到现在有的出版社恐怕还是这个态度。”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晓翔将一套书收拾得像大家闺秀,才在自己的小环境中“改变了大家对美编的看法,也让我逐步认识到美编的成就感。美编是在运用书籍设计语言让纸张有生命力,设计一本书的难度和完成一本书一样大。”

  但出版社的既有制度仍不利于书籍设计。“设计师在出版社里的不平衡来自于在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出版模式,将一本书的生产流程分成若干段,一本活生生的有生命体征的书籍像被斩断的龙一样,各自缺少实际联系。”刘晓翔介绍,文字编辑很多只管签一个封面设计单,美编做完后由设计科负责内容版式、材料科管材料、印制归印制科。

  “每个段管一部分,这个部分对上一段下一段都缺少了解。有的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都没去过印刷厂,有的美编从来没见过印刷机。”刘晓翔说。

  三问未来:

  纸质书的未来也在设计

  业内人士透露,图书设计者整体稿酬一直偏低,有的出版社付的设计费只有几百元,大部分设计师设计费是千元左右。“很多人会觉得,书畅不畅销和设计没关系。这部分是属于可压缩成本。但书如果不畅销,就会说是设计不好。”

  但事实上,书籍设计绝不轻松。著名的设计作品《锦绣文章》一书,便是由袁银昌捉刀设计,“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也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多书属于快销品,无需所谓的图书设计,更注重功利性、实用性。“我蛮反对赶书,我看有的书设计时间只有半个月。”

  袁银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90%以上业务都是书籍设计,能维持,我很自豪。”他说,很希望上海能多有几家书籍设计工作室,但好多同行都在转行,“都说不能做,要做穷了。”

  在本届“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之一、来自北京的资深设计家吕敬人看来,出版社想要出畅销书,读者则想便宜买到好书。这些都是书籍设计者需要面对和综合考量的因素。

  书籍设计和纸质书相伴随。出好每一本书,不仅仅在书籍设计,也在于纸质书自身的质量。“对一本书而言,始终还是内容最重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副主任温泽远强调,“最好的设计是‘合适’,内容和形式匹配。”

  袁银昌看好书籍设计的未来。“由于能源问题,纸质书数量会减少,会越来越重视纸质书的品质。”他说, 电子书还会继续扩展,但再怎么发展,也替代不了纸质书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一本书放在案头跟电子书完全不一样,那种翻开的微妙气氛与声响,书的味道……”

  “电子出版会淘汰一大批粗制滥造的书籍,我们走得太快了,正好停下来思考一下。”朱赢椿相信,将来的书籍,一定是艺术品,因为人总是渴望有质感的生活,而质感是不可能虚拟的。

  各方都在努力。据介绍,本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的同时还举办了书籍设计讲坛,邀请评委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籍设计者进行交流和研讨。还首次与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合作,邀请评委前去学院为学生讲课。不仅影响设计的业界,也要影响设计的未来。

  “电子载体会提供一个参照系,让我们更加认清书籍究竟是怎样的。”刘晓翔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