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返璞归真 天真烂漫——写在《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出版之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7日09: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阎晓宏

 

 

  谢云,浙江苍南人,1929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谢云6岁始随父学习书法,吟诵古诗,年少时书法专临柳公权、颜真卿二人,后又临魏碑。在吕章申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系列丛书——谢云书画艺术》一书中,我意外地见到了一幅谢云老于1946年上中学时的楷书作品,乃见颜、柳之韵,灵动而又合于章法,逸气过人,一时无法与他现在的鸟虫篆书法联系起来。

  鸟虫篆由“秦书八体”中虫篆演化而来。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其实,“秦书八体”中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可以称之为“体”,而其他四体:刻符是刻在符节之上,摹印是刻在印材之上,署书是题在匾额之上(现称榜书),殳书是铸在兵器之上,这四体严格上称不得字体。据考,虫篆源于春秋而流行于战国。战国时期,吴、越、楚、徐等南方诸国盛行该体。北方也有流传,1978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方壶”上铭刻的字体修长、具抽象美品格的金文虫篆,乃是例证。鸟虫篆在当时用途广泛:在军队的旗帜或符节、泥封上,鼎、秦砖、瓦当、兵器、编钟乃至一般器皿、饰物上,都普遍运用,甚至是研习书法之必须。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书谱》曰:“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谢云老钟情鸟虫篆几十年,有偶然亦有必然。谢云老本质上是个诗人,他对于诗歌的痴爱,远胜于书法。在他上初中时便在当地有名的《瓯海日报》上发表了《我已长大》的新诗。由对诗的痴爱转至对鸟虫篆的钟情,似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之下,于冥冥中之安排。1958年,谢云老被错定为“右派”,由文化部下属的北京幻灯制片厂下放到广西电台。为了避开创作诗歌而可能殃及自身的文字之祸,而又能抒发胸中郁闷的情怀,谢云老在历史与现实、偶然与必然的漩涡中,进入了魂系其终身的鸟虫篆书法艺术。

  谢云老倾心于专研鸟虫篆长达半个世纪。他徜徉于古代与现实之中,以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格物致知、格物穷理,追寻着西周以来鸟虫篆产生渊源及其历史嬗变之痕迹,以诗人之审美观念和情怀,探古寻幽,不懈探寻鸟篆、虫篆到鸟虫篆,由具象到抽象的线条与韵律。

  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书画“六法”。“六法”不是并列关系,其“气韵生动”居于“六法”之首,这恰与谢云老内心激情与外在表达所合。谢云老秉承书法之妙道,神采为上,贯气于心,内外交融,天人感应,追求内在的理性把握和外在的感性、激情表达,注重线条、布局,也注重节奏、韵律。谢云老书写的鸟虫篆,样态优雅、摇曳动人,既具抽象的曲线美,又充盈着澄怀味象的人文精神。他在诗作中表达出来的激情、浪漫、真诚、怀旧,与鸟虫篆中返璞归真、不拘技法、自古出新、天真烂漫、丑中见美,相互交融。经过漫长人生岁月的磨难,于20世纪90年代,他在长诗《笔潮》中抒发了对鸟虫篆梦一般的追寻:

  线的流动,形的飞扬

  智慧、深邃、简洁、生动

  真真是美的

  宇宙万物,无穷的阔大

  五行、人伦、美像归于线

  殷的文字,远古的梦 

  是那么遥远,又多么亲近

  纸已焦黄墨已淡

  天机造化

  挥毫高崖悬

  群山齐鼓掌

  先人赐予的字迹

  字迹里储存的密码

  你能鉴赏吗

  他的诗中有书,书中有诗,二者浑然一体。就此而论,人罕能及。刘海粟大师题诗为评:“出古方师古,俊难丑更难,黄山添妙境,碧月映寒潭”,并称赞他的鸟虫篆书法“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海粟老人以其百年人生经历及艺术大师的卓越见地,对谢云老鸟虫篆书法于古今之间、守旧与创新之间、美丑之间做出精当的评点。

  你能鉴赏吗?这是谢云老对自身抑或是对现今的追问。

  (《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近日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