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追忆启功先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6日09: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徐 伟

  适逢启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轻轻翻开已经泛黄的启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那是一九九九年的一个秋日,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迷离的光影,照在人身上暖暖的。我受朋友之托向启功先生求字,在电话征得先生的许可后,一路春风地来到北师大的小红楼。

  当时先生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谈锋犹健。先生笑容可掬地将我让进书房,室内弥散着淡淡的墨香。他操一口地道北京话,字正腔圆。我谦恭地递上名片,先生顺手拿过一个放大镜细细打量着,喃喃自语道:“《文化月刊》副社长,也是个文化人嘛!”我赶紧套近乎说,不仅如此,我还曾是您的学生呢。七十年代末在北师大上学时,亲聆过先生的书法专题讲座。记得那天来了很多人,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先生一身简朴的着装,腰间系了一根绳子,讲课的内容因时间的久远已经记不大清楚了。最清晰的一个细节是先生讲课时,讲一会儿便会下意识地提一下裤子,至今记忆犹新。有心计的同学事先备好了笔砚,刚一下课同学们聚拢过来,向先生求字。先生来者不拒,留下许多墨宝。只可惜,当时我脑子不灵光,错过了机会。先生还能依稀记起在阶梯教室讲的书法课,真是记忆惊人!

  当我提起一九九四年春天,由钟敬文先生发起,在北师大召开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张岱年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等老前辈都到会并做了发言,我写了专题报道。先生神秘地告诉我他比钟敬文小九岁半,但身体不如他;张岱年长他一岁,腰板总是直挺挺的。我说他们都是国宝,启先生诙谐地说:“什么国宝,都是活宝!”我们哈哈大笑,先生笑得很开心,简直像一个老顽童。令我感动的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是一位慈祥和蔼、平易近人的老人,对待来访者总是谦逊客气,有时会用他的智慧幽默调节谈话气氛,使我当时的拘谨荡然无存了。

  接下来,我们的交谈不分长幼、尊卑,像老朋友似的。从沙滩小红楼,说到艺术报。谈诗论画时我说先生的书法圆润秀劲,端庄妩媚,看上去让人如沐春风。然后直奔主题,求先生的墨宝。先生听罢面露难色地说,自己眼底出血,看东西很吃力,已经基本上不写字了。但是为了不使我失望空手而归,先生提议让我去找书法大师刘炳森先生,并拿出两张稿纸,挥笔写了一封推荐信:“炳森先生:今有《文化月刊》徐伟副社长代友求书一诗,以赠一位领导同志。弟眼病未瘳,难于执笔,用於介绍徐社长往求大笔,至希赐予接待面谈,不胜感盼之至!专此致敬!弟启功谨上。九月十日。”先生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因眼睛不好显得很吃力。信终于写完了,先生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上炳森先生的详细地址,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信纸叠成几折,装进写好地址的白色信封里,亲手交到我手里,面带歉疚地说,等眼睛稍好,一定给我写“福”字“寿”字。还将自己主编的《书法概论》送给我留作纪念。我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地望着先生慈眉善目,满是真诚的脸庞,不知该说些什么。

  天色渐晚,告辞出来。先生执意让我走在前面,自己则走在后面,拒绝我的搀扶。扶着楼梯扶手,顺梯而下,边走边风趣地说,顺便把扶手擦干净了。一直坚持把我送到楼下,频频挥动双手,目送我离去。

  从启功先生家出来,我看到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门的影壁上启功先生题写的八个大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师大校训,亦是启功先生一生的写照。

  在先生面前我是个无名晚辈,且与先生素无往来。先生有情有义、诚恳待人、有求必应、善良豁达的人格魅力,时时感动着我,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令我热泪盈眶,我至今忘不了先生为我写推荐信时一丝不苟的认真表情。我想,与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艺术成就相比,人们更敬重的是他高尚的人格。难怪人们谈到启功先生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地要谈到他的为人。确实,启功先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正直善良、谦和慈祥、悲天悯人、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可以说,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他无一遗漏。凡是跟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被先生的人品所感动,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年少多磨的末代皇族,一位睿智勤勉的谦逊学者,一位和蔼宽容的慈祥老人,一位书画双绝的文博大家,启功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和善笑容,他的高尚情操,他的国学硕果,他的书画墨宝将永留人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